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马晓芸 薛原原
江苏省扬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 江苏扬州 225002
引言
近年来,《自然资源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 (2021—2035 年 )》等提出以信息化赋能自然资源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土地资源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被动监管”向“主动防控”转变。因此,创新土地资源信息化治理模式是在这一背景下作出的必然抉择,是土地资源管控破局、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有力举措。
一、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的价值
以信息化模式开展数据化管理,以优化流程协调高效为基本内容,以信息技术与土地管理工作业务融合为手段,信息化管理能够从源头上化解土地管理中的问题与矛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实现数据一网通管,打破数据壁垒。信息化管理就是建立土地资源大数据库,把各部门各环节的土地资源数据整合起来,建立数据字典和代码,一次采集,多方使用,土地规划、土地产权、土地使用、执法等所有纳入一个平台,各部门可按权限随时使用需要的数据,避免数据反复录入,导致数据冲突,大大提升协同工作的效率。
二是在审批实现一网通办,压缩审批时间。依托网上审批系统,将串点办理流程改变为审批流程“一网受理、并联审批、一网签章”的并联审批流程,让申请人网上提交材料,各部门网上逐项审核,审核结果上传至平台,让“数据跑路、少跑腿”。
三是构建监管一网统管,强化动态监管。探索应用物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线等技术搭建天空地网一体化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土地利用状况,自动识别违法占地、闲置地等异常情况,推送执法部门预警,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查处。
二、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路径
1. 技术融合创新
技术是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的核心,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土地资源全流程全要素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大数据技术为土地资源数据挖掘、土地决策所用,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土地执法等信息结构化数据,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群众举报等信息非结构化数据等基础上,通过大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清洗、融合、挖掘,为土地决策提供依据。比如,在土地规划方面,人口增长、产业转移、道路通行量等信息,分析用地需求,动态调整土地规划及土地指标;在土地处置方面,大数据识别闲置土地的区位、面积、闲置原因等,精准匹配企业用地需求,帮助企业盘活土地。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土地资源使用状况感知、动态监测。在耕地红线区布设墒情传感器、摄像头等,实时采集耕地质量、农地产类等信息,避免耕地被挤占挪用;在建设用地现场布设传感器,及时获取建设进展、人岗情况等信息,避免“批而未用”“用而未尽”;基于物联网感知实时数据,与用地审批数据、用地计划等数据进行对比,自动发现批、实不符等问题,为监管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区块链保证土地数据可靠一致。土地权属登记、土地转让等涉及权属,数据需真实一致,不易被篡改,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将土地权属变更、交易记录等数据写入区块链,任何人可以查看但无法更改,避免伪造篡改、权属纠纷等情况。
2. 管理机制创新
传统的土地管理以“分段管理”为主,环环相扣不连贯,信息化管理机制创新机制,土地“全生命周期 + 部门协同”的土地管理系统,实现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一方面,实现了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以土地“规划 - 征收 -供应 - 开发 - 监管 - 退出”全生命周期过程为主线,在信息化平台中建立土地“一宗一档”,记录土地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的审批文件、利用情况、执法情况等,如土地供应后系统平台跟踪项目开发进度情况,土地闲置超过项目开发进度计划时间,系统平台预警至自然资源部门;项目用地在使用中通过物联网设备对土地信息进行采集,土地使用信息与土地规划进行对比,防止土地使用与土地规划相偏离。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使土地管理工作更有连续性,土地后续评估、土地规划调整,都有据可依。另一方面,搭建联动衔接机制。以土地资源统一信息平台为载体,打破自然资源、住建、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条块分割,建立“信息互通、业务互助、部门互动”的工作衔接机制。比如土地征收,自然资源部门测量土地划界后,通过平台上传至财政部门(测算征地补偿)、乡镇政府(做群众工作)、人社部门(被征地农民社保)等部门,各部门共同推进,无需重复作业;土地规划调整,环保部门通过平台可随时掌握规划,提出保护生态的意见,使规划符合生态红线要求。
3. 服务模式创新
土地资源管理不单只是政府的事,还有企业、群众等,信息化管理,创新服务手段,打造“线上线下 + 群众参与”的服务模式,让群众享受到高效、快捷、透明的管理服务。在线上,建立“一站式”土地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审批申报、信息查询、政策咨询、投诉举报等“一网通办”,比如企业在线上平台申请建设用地,实时查询审批情况。群众也能线上查询自家宅基地情况,周围土地情况等信息;对常见问题在平台上设置智能客服,24 小时提供政策咨询。有些地方直接将服务平台嵌入到手机APP 中,打造“掌上办、随时办”。在线下,优化政务服务大厅“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将土地审批、土地登记、土地查询、土地信息查询、土地规划等集中到一个大厅,工作人员在信息平台调取信息,群众办事“零跑腿”。同时,在村镇村 ( 社区 ) 设立便民服务平台,配备设施设备和人员,面向老年人、农户等,协助网络平台操作应用,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引入了公众参与机制,应用信息平台,对土地规划,征收拆迁、撂荒撂土地等公布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土地规划在公示期间,公众在网络平台上可进行信息留言,提出意见建议,相关部门对意见建议进行采纳,对违法占地等行为,公众拍照片、视频上传至信息平台,执法部门在线受理、在线处理,实现“政府监管 + 公众监督”的共治模式。
结语
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创新是加强和促进土地资源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坚信,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实践创新,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一定能够实现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智慧化”的跨越,为提升土地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 元 锋 . 土 地 资 源 管 理 的 信 息 化 建 设 探 析 [J]. 科 学 与 信 息
化 ,2025(4):16-18.
[2] 施奇斌 , 张不艳 . 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析 [J]. 科学与信息
化 ,2023(14):184-186.
[3] 丁威 . 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探析 [J].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