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高校体育啦啦操教学改革研究
董苗苗 杨丰屹 马汝钊
1河北美术学院 050000 2郑州工商学院 450000
摘要: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啦啦操作为一项融合艺术表现力、运动技能与团队协作的综合性体育项目,其教学模式亟待突破传统“示范—模仿”的单一框架,以适应新时代对学生创新思维、自主学习与协作素养的培养需求。本文以对分课堂为理论框架,探讨“精讲示范—自主内化—小组共创”的啦啦操教学新范式,为高校体育教学从“技能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分课堂模式;高校体育;啦啦操教学
当前啦啦操课堂存在“重技术轻反思”“重个体轻互动”的实践困境,学生多停留于动作复现层面,而缺乏对动作内涵的深度理解及团队创编能力的系统性提升。对分课堂模式以其“讲授—内化—讨论”的阶段性闭环设计,为平衡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衔接技能习得与协作创新提供了理论可能。基于此,如何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实现“技能精进”与“素养生成”的双向赋能,尚未形成可复制的路径。
一、优化啦啦操课程结构,引入对分课堂模式
传统高校啦啦操课程多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集体练习”的线性结构,教学内容聚焦于动作标准化与体能训练,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技能灌输。基于对分课堂模式的核心理念,可以将啦啦操课程重构为“精讲示范—自主内化—小组共创”三阶段循环体系。在精讲示范阶段,教师用微课视频与分解动作演示,聚焦啦啦操核心理论与高阶技能;自主内化阶段,学生依托数字化学习平台,结合个人体能特点进行动作拆解练习与创编构思,同步完成“反思日志”记录动作难点与创新灵感;小组共创阶段,以4-6人为单位,围绕主题任务开展协作训练,进行角色分工与多轮迭代,完成从动作组合到队形调度的完整作品产出。
对分课堂的引入需以任务驱动为核心,建立“理论—实践—评价”的动态衔接机制。以啦啦操基础“32拍组合动作创编”为例,教师首先在精讲环节解析动作节奏、空间层次与情感表达的关系,随后学生在内化阶段通过视频回放与生物力学分析工具自主优化动作轨迹,最后在小组共创中融合跨学科知识完成主题式编排(如“红色主题”啦啦操中通过扇形队形模拟火焰形态)。课程评价同步采用“三维观测法”:技能维度、协作维度及创新维度,依托“课堂实时记录+小组作品展演+多元主体互评”实现过程性反馈。
二、创新啦啦操教学方法,结合对分课堂特点
对分课堂模式借助“精讲留白—内化吸收—同伴讨论”的流程重构,可以为啦啦操教学改革提供了方法论支撑。基于对分课堂的“时间切割”与“权责对分”理念,教师可将课堂拆分为“精讲示范—自主探索—协作共创”三阶段,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互动闭环。在精讲阶段,教师聚焦啦啦操核心动作与团队协作要点,分解示范与口诀提炼强化动作记忆,随后设定“留白任务”,引导学生课后用视频复盘、小组研讨完成内化。在课堂后半段的协作共创环节,学生以4-6人小组为单位,基于任务目标开展头脑风暴,从而进行角色分工与同伴互评优化动作设计。
对分课堂的“弹性评价”与“过程赋能”机制可有效破解啦啦操教学中“重技能轻素养”的困境。例如,在“主题啦啦操展演”项目中,各组需围绕“传统文化”“青春活力”等主题完成成套动作设计,展演后进行“小组答辩”阐释创作逻辑。此外,对分课堂的“弹性时间”设计(如允许课后自主加练、延长讨论周期)可适配学生差异化学习节奏,使动作基础薄弱者在反复打磨中提升信心,能力突出者通过挑战高难度动作获得成就感,最终实现“规范性、创造性、社会性”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2]。
三、完善啦啦操评价体系,反馈对分课堂成果
对分课堂模式下啦啦操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需以“过程可见、标准清晰、反馈及时”为原则,构建“双轨四维”评价框架,确保评价工具简单易行、贴近教学实际。“双轨”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行,“四维”涵盖“技能掌握、创编能力、协作表现、反思意识”四大核心维度。具体操作中,教师可设计《啦啦操学习档案袋》,包含以下内容:①过程性记录表:每周记录学生出勤率、课堂讨论参与度、课后自主练习时长;②技能进阶卡:将啦啦操动作拆解为“手位精准度”“步伐协调性”“节奏稳定性”等子项,每两周由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5分钟动作抽查,按“达标、良好、优秀”三档打勾评级;③同伴互评单:小组任务结束后,组员从“创意贡献”“沟通态度”“责任担当”三方面互评,采用“3星制”。
在成果反馈环节,采用“分层展演+动态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反哺教学改进。分层展演指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三类展示平台。一是基础展示。针对动作薄弱学生,每4周组织“小组迷你秀”,在班级内展示8拍基础动作组合,由教师与小组长从“动作规范”“表情管理”两维度给予建议;二是开展创意竞赛。面向能力中等学生,开展“主题创编擂台赛”,要求融合指定元素设计1分钟套路,由师生代表从“创新性”“完成度”投票选出“周最佳作品”;三是完成综合展演。组织期末“班级啦啦操嘉年华”,全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3分钟成套表演,邀请其他体育教师、辅导员担任评委,按“技能、创意、团队默契”三大指标评分,并录制视频归档作为成长证据。在此基础上,动态反馈则强调“评价—改进”闭环。教师每月召开15分钟“反馈圆桌会”,结合档案袋数据与学生代表共商教学优化策略;同时设计《个性化改进清单》,针对技能短板提供3条可操作建议,让学生“有方向、有方法”实现针对性提升。此类评价工具仅需纸质表格、基础影音设备即可运行,且能与对分课堂的“精讲—内化—讨论”环节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改”。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对分课堂模式重构高校啦啦操教学体系,“精讲示范—自主内化—小组共创”三阶段循环设计,突破了传统课堂“重技能轻素养”的桎梏。这一改革既为啦啦操教学提供了“素养导向”的实践路径,更用体育与美育、智育的有机融合,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化探索了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晓甜.新课标下小学体育课堂中啦啦操教学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 2024(4):94-96.
[2] 向水针,高蒙蒙.花球啦啦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与方法[J].拳击与格斗, 2024(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