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科普传播视角下龙江冰雪文化认知误区与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董艳茹 贾淼森 左倩

黑龙江东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

   

引言:

龙江冰雪文化不仅是区域特色的象征,更是低温环境科学、生态气候研究及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然而,公众对其认知往往停留在表层的娱乐体验,忽略了背后蕴藏的复杂科学机制和生态脆弱性。这种认知的片面导致传播效果受限,冰雪文化的深层价值难以被广泛理解和认可。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生态挑战与冰雪资源的日益稀缺,亟需通过科学传播打破传统的文化标签,塑造多维度的知识体系。本文从科普传播角度出发,剖析龙江冰雪文化传播的障碍与误区,探索科学与文化相结合的传播路径,旨在推动冰雪文化的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

1. 冰雪文化与科普传播概况

1.1 冰雪文化的科学基础与生态意义

龙江冰雪文化,不只是冰雪文化的娱乐,更是寒地环境下科学文化的展示,冰雪是由低温热力学、冰晶材料学导致,还具有生态气候变化的表象,冰雪文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科学传播应基于冰雪的物理本质、气候生态表象,从而领悟冰雪文化的生态脆弱与气候变化现实危机。

1.2 龙江冰雪文化的特色与传播瓶颈

作为地域文化的结晶,黑龙江冰雪文化具有传统的冰雕技艺和现代滑雪、冰雪节等冰雪文化艺术等多种形式,却在传播时将文化作为休闲娱乐,缺乏科学性。因为信息不对称以及传播渠道的有限,使得人们对文化失去了解兴趣,人们得不到一个全面的有关该文化生态和科技价值的认知,阻碍了文化的大众化以及它的长久生命。

2. 常见认知误区及成因分析

2.1 娱乐标签下的科学缺失

人们的冰雪文化认知建立在视觉性和娱乐性层面上,而不从本质上认识到它是科学的。冰雕的稳定需要用到材料力学的知识,冰雪节的建筑需要与工程技术相结合,但这些都是我们忽略的。出现这一盲点的原因是因为缺少科学的传播途径,把科学知识放在文化活动中来进行传播,不能有效实现结合。科普的方法应该是把科学知识进行具体化和互动化,通过展览和演讲使人们了解到冰雪文化背后的物理原理,加深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

2.2 冰雪资源保护意识的不足

大众认为冰雪资源是无限的和可再生的,忽视了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冰雪资源生态系统的脆弱。黑龙江冬季江冰变薄、冰期缩短资源的脆弱性,生态的危机源于缺乏生态价值观念,过度采冰和不合理的冰雪资源开发活动都是典型的缺乏生态责任感的短视行为,必须通过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普及冰雪资源保护知识,在大众观念中促进生态责任感的养成 [1]。

2.3 地域观念对文化传播的限制

用“东北地区专有”这一狭义的观点去认知冰雪文化,会约束冰雪文化的传播面与影响面。冰雪文化的科学和技术价值并非仅体现在地理属性上,涉及的寒地生存、极地环境适应等都是国际化、世界性、人类性的议题。以地域范围固化冰雪文化容易带来封闭性认知,在冰雪的科普传播上不能形成对不同地域的有效贯通,造成在冰雪文化认知中,与冬奥会、极地研究等方面难以形成沟通,无法抵达认知的广阔性和深入性[2]。

3. 科普传播视角下龙江冰雪文化传播路径

3.1 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渠道

由于认知局限,龙江冰雪文化在传统认识上仅局限于娱乐,缺失科学和生态文明价值。改变传统的“娱乐”认知,需要基于新媒体,以科普为核心,拓宽传播路径。据参考文献指出,龙江冰雪文化的科学价值体现在物理学、材料学、气候学等方面,而传统的传播方式很难清晰呈现龙江冰雪文化背后的科学价值,新媒体为这种实现提供了手段,主要体现在两大传播平台,即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通过视频可以实现对一些科学知识的传播。视频的内容可涵盖对冰晶体结构形成、冰雕制作工程中的力学计算等问题进行科学解读,从而打破“好看,好玩儿”这“一道壁垒”,真正发挥科普服务文化的作用。另外,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受众可以产生与传播者的互动,利用评论区、弹幕、问答区等功能增加信息双向流动机制,使受众对冰雪文化不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以讨论和认可形成共识,增强观众对冰雪科学的认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使观众体验冰雪建筑内部结构原理,冰雪气候变暖带来的冰雪厚度变化等,增强体验真实性和科学认知的说服力[3]。

3.2 多领域合作提升传播效果

跨界多方共同发力是促进龙江冰雪文化科普传播更有效果的战略性布局。文献明确指出了冰雪文化不只是一项地方民间传统娱乐项目,还有科学、生态、技术、经济的多重作用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必须跨界整合科研机构、文化单位、产业部门、国际组织等方面资源和优势。科研机构提供了科普冰雪文化传播的科学权威依据。在共同协作的过程中,科学家将复杂的物理知识、气候变化、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数据等转化为易懂和接受的大众化、简单化的科普内容,填补了群众的科学认知空白,如参与联合互动展览设计、科普视频的创意制作与生产,为科普传播内容提供科学性保障。文化艺术机构能够提供更多内容创意与表现,将冰雪的科学技术与知识内容转换成视觉感官冲击力强且被大众易于接受的艺术表达与宣传艺术,增强了文化传播的有效影响力与吸引力[4]。产业链各环节的跨界参与提高了冰雪文化的经济效益。冰雪相关的产业环节— —冰雪装备制造业,冰雪影视、文化及艺术与科技,研学旅行教育等相关产业,除了为冰雪文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的同时,还促进了传播经济效益与价值的提高。通过实物案例阐释冰雪产业给人们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推动力,从而促进民众对冰雪文化产业链发展价值的认知与了解。国际传播是跨出国门的国际、国际跨界策略,主要是指在开展相关工作时与国际冰雪组织、极地机构、国际冰雪技术组织的跨界与合作,这可以帮助提高传播的技术、理念等。国际视角不仅丰富内容内涵,也提升龙江冰雪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3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传播

公众对龙江冰雪文化的认知中,常常忽视了现代科技在冰雪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其仅是守旧的传统工艺。参考资料揭示,现代技术如人工造雪、智能温控、LED 灯光、3D 打印冰雕等已深度融合进冰雪文化,带来创新和变革。传播路径应着力展示传统与现代科技的交融过程,阐释科技推动文化创新的内在逻辑 [5]。在科普传播中,不应简单罗列技术应用,而要系统呈现冰雪文化产业链上的技术融合。例如,传播应展示从采冰、冰雕设计到智能调控的全过程,讲解智能温控如何保障冰雕结构的稳定性,3D 打印如何突破传统雕刻的局限,人工造雪技术如何保证冰雪活动的持续性。这些内容帮助公众理解技术对冰雪文化保护与创新的核心作用。传播形式可以采取线上技术直播、线下工坊、科普展览等多样模式,使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还能亲身体验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邀请工艺大师与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形成多维视角的传播效果,提升公众的文化自豪感和科学认同感。

3.4 增强冰雪活动安全意识的传播方式

安全问题是冰雪文化传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献提出,冰雪运动包含低温冻伤、冰面坍塌风险等问题,且民众缺乏科学的风险知识和防范意识。因此,冰雪文化传播路径应当将安全保障摆在首位,建设系统安全传播路径以防范风险,保护民众人身安全。安全科普内容包含冰雪运动冰面厚度的安全标准、如何判断冻伤及急救措施、滑雪装备选择使用常识等重点问题知识。安全知识不可用经验口诀传授,还需以科学标准数据知识为基础,逐步在民众科学防范意识中建立,且事故典型案例的剖析能提升传播针对性,让民众掌握事故原因和正确应对措施 [6]。多元的宣传推广方式也能帮助建立安全防范意识,例如新媒体下的短视频、互动知识问答、线上互动模拟系统应用等,能有效提升安全知识接受的趣味和可实施性,联动智能检测技术可实现冰面实时监控,并及时将风险问题反馈给公众,形成信息循环。线下需加强安全培训及指导,形成系统闭环。

结束语:

龙江冰雪文化科普活动应立足科学和生态认知,将普及知识、保护资源和科技进步融入其中,并依托于新媒体环境、多学科领域的交叉配合、传统媒体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方式来解决传播的困境,此外,提升冰雪运动安全知识的科普,确保参与冰雪运动过程的安全性,是打造一个科普行业的信任链条中的关键一环,才能够以多方面、全方位的冰雪科普工作实现龙江冰雪文化的内涵式发展和开放性拓展,才能充分发挥出冰雪文化连接科学、生态环境与人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 迪 . 龙 江 冰 雪 文 化 传 播 生 态 的 数 智 化 嬗 变 [J]. 冰 雪 运动 ,2024,46(3):92-96.

[2] 何量 , 刘志奇 , 张迪 . 以数字游戏为载体的龙江冰雪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王者荣耀》为例 [J]. 传媒论坛 ,2024,7(13):15-17.

[3] 刘玉杰 , 王义学 . 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教育的功能优势及实践途径——以龙江冰雪文化为例 [J]. 林区教学 ,2023(1):37-41.

[4] 韩慧连 , 韩慧芝 , 杜玉洁 . 培育冰雪文化着力构建龙江文化新发展格局 [J]. 对外经贸 ,2024(12):50-53.

[5] 檀晶晶 , 李越 . 文化自信视域下龙江冰雪文化的科普内涵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J]. 环球人文地理 ,2025,(02):84-87.

[6] 佚名 . 冰雪之冠”营”在龙江第二届黑龙江省冰雪露营大会启幕 [J]. 当代旅游 ,2024,22(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