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探讨
王建侠
山东省兰陵县矿坑镇农业和财经服务中心 山东省临沂 277719
本研究以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效应为切入点,系统剖析了现行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若干突出问题,包括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核心制约因素。基于此,本文从管理体制创新、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等维度,提出了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农业经济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引言
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与持续增长。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实践,不仅能够优化农村地区各类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还能显著提升农业产出水平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需要指出的是,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领域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深入研究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实现路径,具有显著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管理通过科学配置土地、劳动力及资金等生产要素,显著提升资源利用效能。实施土地流转机制整合零散地块,形成规模化生产格局,增强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提升农民收入。此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市场价值,特色农业培育、加工产业升级及服务业协同发展,共同提升农业附加值[1]。
2 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制度性缺陷,突出表现为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边界模糊、跨部门协同机制失效等治理难题。从产业链视角看,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产品加工流通与终端销售等关键环节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的价值整合与增值能力,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制度性障碍。
2.2 信息化水平低
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彰显其重要价值。当前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为农业信息网络覆盖范围有限、信息传输效率低下等现实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农业生产者难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技术进展,这不仅造成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更直接导致农产品销售渠道受阻。
2.3 人才短缺
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领域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双重困境:从供给侧来看,农村地区由于工作条件与薪酬待遇的相对劣势,难以形成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有效吸引力;从需求侧而言,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体系更新滞后,在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种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已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
3 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3.1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3.1.1 明确部门职责
为提升农业经济管理效能,建议政府部门通过制度性安排厘清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边界,并构建跨部门协同治理框架。具体而言,可考虑设立农业产业链发展协调机构,该机构应整合生产、加工、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的管理职能,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破除部门间行政壁垒,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整体优化与协同运作。
3.1.2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为健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法治框架,亟需构建系统化的法律规范体系,并强化对农业市场的监管效能。应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以及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等关键领域的立法完善,以此构建规范有序的农业市场运行机制。同时,通过优化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效能,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法定权益。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3.2.1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为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建议政府部门优先增加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拓展农业信息网络的辐射范围。具体措施包括:在农村地区广泛设立配备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信息服务站,以便为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3.2.2 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本研究提出构建一个集成化的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旨在实现农业领域各类信息的系统化整合。该平台的核心功能包括实时更新农产品市场行情、供需动态及农业技术推广等关键数据,从而为农户及相关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学决策的数据支撑 [3]。在此基础上,平台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手段,对海量农业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趋势预测,进而为农产品生产环节和流通领域提供精准化的信息服务。
3.2.3 提高信息化应用能力
为提升农业从业者的信息化素养与应用水平,亟需系统性地开展信息技术能力培训项目,通过组织专题技术培训班、知识普及讲座等多元化教育形式,全面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与实践技能。同时,应积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依托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新型农产品营销体系,以此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强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3.3 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
3.3.1 制定人才吸引政策
为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人才向农村地区流动,建议政府部门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体系。具体而言,可通过设立专项人才补贴制度,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关键生活需求方面提供政策倾斜,同时着力改善农村地区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为专业人才创造更具吸引力的职业发展平台。
3.3.2 加强教育培训
为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应着力构建系统化的继续教育体系,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与学术研讨活动,聘请领域内权威专家开展理论指导与实践教学。同时,需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从业人员参与在职学历提升项目及职业技能认证培训,从而全面优化其知识体系与实践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持续提高。
3.3.3 培养本土人才
为提升农民群体的经营管理能力与创新素养,应着力培育本土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可通过组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等多元化培养模式,系统塑造兼具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和市场经营意识的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同时,应积极引导高等院校毕业生返乡参与农业创业实践,以此为契机为乡村经济振兴注入创新动能与发展活力。
3.4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应重点强化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具有显著规模优势、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效应的领军企业。可通过实施差异化财政补贴政策、结构性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有效提升龙头企业在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及场开拓等关键环节的投入能力。此外,需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契约化合作模式实现产业链价值合理分配。另外,应鼓励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集中销售和技术服务标准化等运营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4 结束语
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面对当前农业经济管理领域存在的诸多挑战,亟需构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首先应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其次要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并着力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这些系统性举措的有效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能,更能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 笙婷 婷 . 农 业 经 济 管 理 对 农 村 经 济 发 展 的 作 用 [J]. 南 方 农业 ,2021,15(33):120-122.
[2] 程程 . 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J]. 南方农业 ,2021,15(26):85-86.
[3] 陈爱君 . 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 [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2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