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初中女排课堂中的实施策略与案例研究
杨卓
吉林省第二实验远洋学校 130000
一、引言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和运动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更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掌握运动技能、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排球运动作为一项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集体球类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身体协调性具有独特价值。然而,在初中女排课堂教学中,学生间往往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学习兴趣、理解能力等各不相同。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吃力或乏味,影响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一种有效解决方案,它强调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将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等分层设计,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本文将围绕分层教学在初中女排课堂中的实施策略与案例研究展开论述。
二、分层教学在初中女排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学生分层与动态调整
实施分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在七年级女排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前问卷调查、体能测试(如立定跳远、30 米跑)、基础排球技能摸底(如原地垫球、自抛自垫)等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学习态度等。根据评估结果,可将学生大致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层为运动基础较好、学习能力强、身体素质佳的学生;B 层为具备一定基础、学习能力中等、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C 层为运动基础薄弱、学习速度较慢、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学生。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分层是动态的,并非固定不变。教师应定期(如每单元或每学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技能进步、测试结果等进行评估,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不同层次间流动,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公平感。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分层设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和内容应有所区别。对于 C 层学生,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基础技能的掌握和兴趣的培养,如熟练掌握正确的垫球手型、击球点和用力方法,能够连续垫球达到一定次数,建立对排球运动的初步兴趣。教学内容可简化,多采用分解练习、模仿练习、降低难度(如近距离、低网垫球)等方式。对于 B 层学生,教学目标应在掌握基础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如能够进行一定的移动垫球,尝试参与简单的垫球对抗。教学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和变化,引入移动垫球、双人配合垫球等。对于A 层学生,教学目标则应更高,不仅要求动作规范、稳定,还要注重技术运用的灵活性和战术意识的培养,如能够进行较快的移动垫球,参与小型比赛,初步理解简单的战术配合。教学内容可引入发球、传球、简单的扣球技术,并进行组合练习和模拟比赛。
(三)教学方法的分层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服务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对于 C 层学生,教师可采用示范法、分解练习法、重复练习法,并给予更多的个别指导和鼓励,利用游戏化教学(如垫球计数比赛)激发兴趣。对于B层学生,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他们在相互帮助、相互竞争中共同进步;也可采用探究式学习,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改进动作。对于 A 层学生,则可更多地采用比赛法、情境教学法,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激发他们的潜能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战术思维和应变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分层实施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分层评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评价标准应因层而异。对C 层学生,评价重点在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努力程度,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也应给予肯定;对 B 层学生,评价侧重于技能的稳定性和运用能力;对 A 层学生,则更关注技能的熟练度、战术运用和比赛表现。评价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例如,在垫球考核中,C 层学生达到基础次数即可获得良好评价,B 层学生需达到更高次数且动作规范,A 层学生则需在移动中完成且具有一定对抗性。这种分层评价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三、案例研究:分层教学在七年级女排垫球教学中的实践
(一)案例背景
某中学 7 年级女生教学班共 48 人,排球基础参差不齐。开学初的摸底测试显示,部分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原地自垫,部分学生仅能勉强垫起,还有少数学生几乎无法完成。为了提高垫球教学效果,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该班体育教师决定在本学期的垫球单元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二)实施过程
1. 学生分层:根据摸底测试和第一节课的观察,将48 名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 层(15 人,基础较好)、B 层(19 人,基础中等)、C 层(14 人,基础薄弱)。
2. 目标与内容分层:C 层目标:掌握正确手型,能连续垫球 15 次以上。内容:原地徒手模仿、近距离对墙垫球、两人近距离固定球垫球。B 层目标:能连续垫球25 次以上,初步掌握移动垫球。内容:在C 层基础上增加移动步法练习、两人相距3-4 米垫球、简单的一垫一传配合。A 层目标:能连续垫球40 次以上,熟练移动垫球,尝试参与小型比赛。内容:在 B 层基础上增加快速移动垫球、多人连续垫球、简单垫球比赛。
3. 方法分层:C 层:教师重点示范,分解动作,手把手纠正,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和简单游戏。B 层:小组合作练习,互相观察纠正,教师巡回指导,引入小竞赛。A 层:小组比赛,教师设问引导思考,鼓励尝试更难动作,参与教师组织的模拟小比赛。
4. 评价分层:单元结束考核时,C 层学生达到 15 次连续垫球即可得良好,B 层需达到 25 次且有一定移动,A 层需达到 40 次且能在移动中稳定垫球,并参与简单比赛。
(三)实施效果
经过一个单元(约 6 课时)的教学,分层教学取得了显著效果。C 层学生基本都能达到甚至超过 15 次的目标,垫球手型和用力方法明显改善,对排球运动的兴趣大增。B 层学生多数能达到 25 次目标,移动垫球能力有所提高,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A 层学生不仅完成了 40 次的目标,部分学生还能在移动中较好地控制球,并在小比赛中展现出一定的配合意识。更重要的是,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体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原本对排球不太感兴趣、甚至有些畏惧的 C 层学生,也愿意主动参与练习了。
四、结论
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女排课堂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通过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差异化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七年级女生在排球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技能掌握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案例研究表明,分层教学有助于营造积极、包容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排球课堂中找到自信,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丽 . 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体育教学 , 2022, 42(5):45-48.
[2] 王强 , 李明 . 初中排球垫球技术教学中的分层策略探讨 [J]. 中国学校体育 , 2021, (8): 62-64.
[3] 陈华 . 关注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在初中体育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J]. 河北 体育学院学报 , 2023, 37(2): 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