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

作者

李欣欣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中学 130012

处于核心素养培育环境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着文化传承与审美培育的双重难题。传统授课模式,中学生对古典诗词时代背景和情感意义的理解存有一定距离,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为此提供了新思考方向。本研究以教学实际为基础,着重关注其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原理与改进方法。通过搭建理论架构及剖析案例,来探寻提高教学实际效果的有效策略。

1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1 定义与内涵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教师依循教学目的与具体内容。有意识营造或引入兼具情绪渲染力,及具体形象特点的教学环境,借由激发学生情感体会与认知活动,推动学生于和情境交互中完成知识搭建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教学手段。关键在于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具体情境标识,通过情境与文本深度交融,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于沉浸式体验过程领会文本内在含义、感悟情感价值以达成认知、情感及技能共同进步[1]。

1.2 教育领域应用现状

在基础教育时期,于众多学科教学已获普遍应用的情境教学法。就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其通过重现诗词创作历史背景、打造意象化审美情境的方式。可消除古典诗词因时代与语言所致隔阂,以助学生理解诗词文化内涵及艺术特色。当前伴随多媒体技术发展,情境创设角度越发丰富。像利用音视频融合、虚拟现实等构建沉浸式场景,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情境与文本匹配度欠佳、情感体验欠深入等问题,亟待进行系统性优化。

2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现阶段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以传统讲授模式为主导的状况。教师教学行为围绕文言现象剖析、章法结构整理,以及主旨情感提炼展开。配套训练以高考题型为指引方向,且重点侧重于名句默写和客观题应试方法。从对东部三省20 所高中课堂观察的数据来看,多达 81% 的课时采用“教师逐句讲解—学生记忆背诵—习题巩固”的教学流程。仅 19% 的课例尝试,融入情境元素且大多局限于播放背景音乐,或者展示作者生平视频这类基础形式。对学生所做问卷调查显示, 43% 的学习者认为古诗词教学“没有带入感”,67% 的学生只能机械记住文本内容。对于“大漠孤烟直”这类意象,其审美建构能力达标率不足 35% ,体现出教学实际情况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

在教学领域存在着四重较深层次矛盾,一是教学目标有着明显工具化倾向,72% 的课时将“落实考点”为首要任务,致使“悠然见南山”蕴含的生命哲学思考简化成答题模板。二是情境创设有技术使用不当情况, 41% 的多媒体情境仅停留在“画面 + 文字”机械拼凑层面。三是文化解码机制未建立,对“捣衣”“凭栏”等传统意象文化原型挖掘不够,使文本解读成了语言符号碎片化分析。四是评价体系缺情境维度,现行评价 92% 分值针对知识记忆,仅 8% 涉及情境化应用能力测评。像要求学生在特定场景化用诗词的题目占比不到 2% ,这些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教学模式转变滞后,未跟上新课标要求的现实困境。

3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 基于问题的策略制定思路

按照“探寻问题根源—针对性设计”的逻辑构建策略,以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为切入点。针对教学目标工具化问题确立“文化—审美—生命”三个维度目标,如在《登高》教学时通过创设夔州地理,及安史之乱历史情境引导学生从“潦倒新停”解读诗人生命体验。针对情境创设技术,使用不当问题建立“文本意象—情境要素”对应标准。在《琵琶行》教学时舍弃影视商业化形象,而改用唐代壁画复原演奏场景,并结合《唐六典》中关于乐伎制度的文献。针对文化解码缺失问题研发“原型意象—生活体验”转化策略,于讲解“采薇”时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播种活动使其通过物候观察理解《诗经》时序隐喻。针对评价体系缺陷问题设计“情境任务—能力指标”测评框架。要求学生为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主题情境并撰写串场词,从意象选用、情感表达、文化阐释三个维度予以评估。某省实验中学在《春江花月夜》教学中整合扬州运河实际场景、唐代漕运史料及诗人年谱构建三维情境模型,让学生通过绘制“月升轨迹图”解析时空方面哲学思考,且生成 17 份融合天文与美学的创新性作业,由此验证这些策略在实践中的有效性 [2].。

3.2 具体实践策略

该策略执行重点置于“情境构建—体验加深—迁移运用”这般闭环式规划上。如《雨霖铃》教学,教师可借由三方面情境操作提升教学效果。即第一步搭建“时空还原情境”,通过运用 GIS 技术,使北宋汴京运河地图与现代开封水系影像重合。标记“长亭”“兰舟”地理位置,结合《东京梦华录》关于“汴河船舫”文字记录,以再现柳永与歌女离别画面。第二步打造“情感共鸣情境”,安排学生分组表演“执手相看泪眼”离别片段。要求表演学生依宋代“榜下择婿”社会环境设计人物细微表情,且让观看学生根据“寒蝉凄切”意象分析情感感染力来源。第三步设置“文化迁移情境”并布置“为宋词音乐节设计沉浸式展示区域”任务,让学生从“杨柳岸晓风残月”提炼视觉要素且结合全息投影技术做出动态布景方案。于某重点中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对比《清明上河图》部分漕运画面与诗词意象,使学生察觉到“骤雨初歇”天气描述和宋代商船停泊习俗的联系,进而创作出《宋词中的交通文化解码》研究报告。此策略将情境从文本重现延伸至文化创新,令学生在“考证—演绎—设计”逐步推进的活动里,既掌握“点染”艺术手法,又构建起宋代社会生活认知框架,达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深度交融。

结语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里对情境教学法展开实践探索,以构建起一套既具理论创新性又有实践可操作性的教学策略体系。且研究表明其可切实消除古今文化之间的隔阂、提高学生解读诗词的能力及审美水平。后续还需进一步加强情境与文本的融合程度、拓宽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来为古典诗词教学朝现代化方向转变提供更为系统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晓岑 . 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语文课内外 ,2022(13):127-129.

[2] 文婷 . 基于情景教学法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J]. 东西南北:教育 , 2021(2):0184-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