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幼儿园班级常规建立与实施的策略研究

作者

毛春媛

白城市洮北区第一幼儿园

一、引言

在幼儿阶段儿童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科学合理的班级常规能够为幼儿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帮助他们逐步学会约束自我、与同伴和谐相处,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然而,当前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常规管理的效果和幼儿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探究幼儿园班级常规建立与实施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幼儿园班级常规建立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常规内容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部分幼儿园在制定班级常规时,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常规内容过于成人化、复杂化。例如,对小班幼儿提出过高的自我服务要求,如要求他们像大班幼儿一样快速、整齐地整理书包和衣物,这超出了小班幼儿的实际能力范围,容易让幼儿产生挫败感,降低执行常规的积极性 [1]。同时,常规内容缺乏灵活性,不能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活动需求进行调整,导致常规与幼儿的生活脱节,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二)教师实施方式单一

在班级常规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采用简单的说教、命令或惩罚的方式,缺乏对幼儿的引导和激励。例如,当幼儿违反常规时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没有耐心地向幼儿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应该如何正确行为。这种单一的实施方式不仅无法让幼儿真正理解常规的意义,还容易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同时,教师在常规教育中忽视了游戏、故事等趣味性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常规教育变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参与度。

(三)缺乏家园合作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与实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家园之间在班级常规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家长对幼儿园班级常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在家庭中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导致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常规习惯难以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延续。同时,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家长也不了解幼儿园的常规要求,双方教育要求不一致,使得幼儿在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中感到困惑,无所适从,影响了班级常规教育的效果。

(四)缺乏针对性教育

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在性格、能力、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在班级常规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要求所有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遵守常规较好的幼儿,教师缺乏进一步的引导和提升;对于常规执行困难的幼儿,教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导致这些幼儿在常规学习过程中逐渐失去信心,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和班级常规的有效落实。

三、幼儿园班级常规建立与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科学制定班级常规内容

制定班级常规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和班级实际情况。对于小班幼儿常规内容应简单、具体、直观,以生活自理和基本的行为习惯培养为主,如自己洗手、排队、收拾玩具等;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中班和大班阶段可以逐渐增加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常规要求,如轮流发言、合作完成任务、遵守集体活动规则等 [2]。同时,常规内容要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和班级活动的需要及时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制定相应的特殊常规,引导幼儿更好地参与活动。此外,常规的制定还应充分征求幼儿的意见,让幼儿参与到常规的讨论和制定过程中,增强幼儿对常规的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

(二)创新班级常规实施方法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趣味性的方法实施班级常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教师可以将班级常规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遵守常规。例如,通过“整理小能手”游戏,让幼儿比赛整理玩具,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整理习惯;利用“红绿灯”游戏,帮助幼儿理解排队和遵守秩序的重要性。故事也是幼儿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创编与常规相关的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向幼儿传递常规要求。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榜样示范、积极鼓励等方法,引导幼儿自觉遵守常规。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成为幼儿遵守常规的榜样;对于遵守常规表现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如小红花、小贴纸等,激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三)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形成班级常规教育的合力。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班级常规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班级常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要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确保家园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例如,教师可以与家长约定,在家中也让幼儿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物品,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此外,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家园共育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亲身体验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增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信任和配合。

(四)注重个性化教育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在班级常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对于能力较强、遵守常规较好的幼儿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和挑战任务,如担任小组长,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常规,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对于常规执行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分析其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引导[3]。例如,对于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违反常规的幼儿,可以通过增加与他们的互动、采用有趣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等方法,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鼓励幼儿在遵守常规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科学制定常规内容、创新实施方法、加强家园合作和注重个性化教育等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班级常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规则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高会英. 实现幼儿园班级管理目标的相关策略[J]. 新课程,2022(22) :114-117.

[2] 伍佳 . 班级微信群改革新尝试——“一对一”家园微信群实践探索 .[J]. 早期教育 , 2024(01):36-39 .

[3] 俞树霞 . 浅析柔性管理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J]. 家长 ,2020(23) :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