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如何提升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参与度

作者

齐杰

朝阳市教师进修学院 122000

引言

初中是学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塑造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正确价值观和良好品德的重要载体,其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可实际教学中,初中生在这门课上的参与度偏低,常表现为被动听讲、缺乏主动思考与积极发言。这不仅影响知识的理解掌握,更不利于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如何提升初中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参与度,成了教育工作者亟待破解的难题。

1、影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度的因素

1.1 学生自身因素

学习兴趣匮乏:部分学生觉得这门课程内容枯燥,与生活关联不大,因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习基础薄弱:一些学生小学时没打好相关基础,对概念和理论理解困难,课堂上跟不上进度,参与度自然降低。

性格内向腼腆:这类学生往往不敢主动发言,怕出错被嘲笑,即便有想法也不愿表达,进而影响参与度。

1.2 教师教学方法因素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讲授式,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参与机会,导致氛围沉闷,参与度不高。

忽视学生主体:一些教师教学时未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不关注其需求和兴趣,教学内容与方法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打击了学习积极性。

引导组织欠缺:学生参与讨论活动时,教师缺乏有效引导,致使讨论偏离主题,活动效果差,学生从中得不到成就感,参与热情渐减。

1.3 课堂环境因素

班级氛围不和谐:若班级存在同学关系紧张、相互排挤等问题,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使其不敢大胆表达观点,影响参与度。

课堂纪律松散:纪律差会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参与度随之降低。

2、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2.1 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结合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命力就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里。教师要像发掘宝藏一样,从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寻找教学素材。讲解 “社会秩序”时,不妨从课间操的队列秩序聊起,再延伸到校门口早晚的交通拥堵 ——“为什么有的同学总爱插队?”“校门口的混乱会带来哪些麻烦?” 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问题,能瞬间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讲到 “孝亲敬长”,可以让学生分享 “妈妈每天早起为自己做的早餐”“爸爸修理自行车时的专注眼神”,在温馨的回忆中理解 “孝” 不只是道理,更是日常的点滴行动。当学生发现课本上的文字能解释身边的现象,课堂便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充满烟火气的成长对话。

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是连接抽象知识与学生认知的桥梁。讲解 “网络生活新空间” 时,先播放一段 “中学生沉迷网游荒废学业” 的纪录片片段,再展示 “老人用健康码受阻” 的新闻图片,一正一反的视觉冲击,会让学生忍不住思考 “网络是工具还是陷阱”。讲到 “国家利益至上”,用无人机航拍的港珠澳大桥全景视频,搭配工程师们攻坚克难的采访片段,让学生在震撼中体会“国家利益背后是无数人的付出”。这些光影交织的画面,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触动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程,爱上思考。

2.2 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问题是点燃思维的火种,要设计得既有挑战性又贴近学生认知。讲解 “权利与义务” 时,抛出 “同学被起侮辱性绰号,该忍气吞声还是奋起维权?” 这样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从 “什么是人格尊严权”“维权会伤害同学情谊吗” 等角度层层剖析。讨论 “集体生活” 时,提出 “班级合唱比赛,该坚持自己的声部还是迁就多数人?” 让学生在价值权衡中理解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每个问题都像一块石头,投入学生思维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当他们在辩论中涨红了脸,在探究中紧锁眉头,知识便已悄悄融入他们的认知体系。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要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角色。探讨 “青春有格” 时,给每组分配 “情景编剧”“观点发言人”“记录员” 等角色 ——有人负责设计 “课堂上传纸条” 的情景剧,有人阐述 “行己有耻” 的看法,有人整理大家的观点。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是非善恶”,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用漫画呈现案例,让口才好的学生主持小组辩论,让细心的学生统计不同观点的支持率。在这样的协作里,内向的学生不再沉默,调皮的学生找到了责任感,每个人都能品尝到 “被需要” 的快乐,课堂也变成了共同成长的乐园。

2.3 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师生间的信任是课堂氛围的底色。当学生回答问题卡顿,不妨笑着说 “这个角度很特别,老师也想听听你没说完的想法”;当课堂出现小骚动,先别急着批评,而是轻声问 “是不是哪里让大家觉得困惑?”讲解 “情绪管理” 时,教师可以主动分享 “自己年轻时因冲动犯错的经历”,这种真诚的袒露会让学生放下戒备。记得有个总低着头的女生,在一次讨论“朋友间的冲突” 时,被老师温柔的目光鼓励着,终于小声说出自己的故事,说完后眼里闪着释然的光。这样的课堂里,错误是成长的契机,沉默也会被温柔唤醒。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声音都值得被珍视。对第一个举手的学生,除了肯定观点,更要赞美 “这份勇气比答案更可贵”;对回答偏离主题的学生,耐心引导 “你的思路里藏着一个好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完善……” 针对内向的学生,设计 “纸条提问”“小组内先发言” 等阶梯式参与方式,当他们第一次在全班面前完整表达,全班自发的掌声会成为最好的催化剂。有个男生曾在日记里写:“老师说我举手指的样子很坚定,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怕开口了。” 一句真诚的鼓励,往往能照亮学生的整个学习旅程。

结语

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堂参与度是项系统工作,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发力。唯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真正发挥育人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让这门课程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参考文献:

[1] 孙政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 [D]. 南昌大学 ,2023.

[2] 黄希雯 .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质量提升策略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7):26-28.

[3] 施彩莲 .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多元思考 [J]. 成才之路 ,2020(18):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