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王华营 陈舒婷
1.410728197909099771 2.32048119930408422X
引言
建筑施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建筑施工过程复杂,涉及众多环节和人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因此,构建科学有效的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政策扶持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持续快速发展,但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数据显示,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及触电等类型事故占比居高不下,呈现出多发性与突发性的特征。一旦事故发生,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引发社会舆论关注,影响公共安全与行业形象。深入剖析事故成因,发现其背后存在多重复杂诱因。从人为因素来看,部分施工人员缺乏系统培训,操作行为不规范,存在侥幸心理;从设备条件分析,个别施工现场机械老化、带病运行,维护保养机制缺失;环境层面则表现为作业空间狭小、交叉作业频繁,现场组织混乱;而管理体系的薄弱尤为突出,制度流于形式、责任边界模糊、监管执行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安全风险的积累与扩散。
二、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机制
(一)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教育培训需贯穿施工全过程,融入日常管理各个环节。企业应结合工程进度,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培训,尤其注重新入场工人及转岗人员的岗前教育。培训内容除涵盖法律法规与操作规范外,还应引入典型事故案例的情景模拟分析,使受训者在情感共鸣中强化风险意识。通过现场演示、实操训练与互动问答等方式,提升教学实效性,确保知识内化与行为转化同步推进,切实筑牢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
(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安全管理制度的系统化建设是遏制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根本保障。企业需围绕项目全周期管理特点,构建覆盖决策层、管理层与作业层的分级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目标细化至各岗位职责清单,强化履职考核与责任追溯机制。在施工现场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隐患排查、整改闭环与动态预警,提升监管效能。针对分包单位,应建立准入审查与履约评估机制,通过合同约束与信用联动,推动其安全管理行为与总包单位形成协同共振,从根本上破解“以包代管”难题。
(三)安全技术措施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技术措施的科学应用对于事故防控具有决定性作用。针对高空作业区域,除规范设置防护栏杆、生命线系统外,还需结合工程特性设计防坠落专项方案,例如在悬挑脚手架与临边洞口处增设双保险挂钩装置,确保作业人员始终处于有效保护范围之内。电气系统布设阶段,应严格执行 TN-S 接地保护模式,并配置具备自动断电功能的智能型漏电保护设备,从源头遏制触电风险。随着 BIM 技术、装配式施工工艺及智能监测系统的推广,施工企业逐步实现对危险源的动态识别与精准干预,如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控人员行为轨迹,或利用无人机巡检高风险作业面,大幅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与响应效率。
三、建筑施工应急管理体系构建
(一)应急预案制定
建筑施工项目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安全事故的突发性与多样性,因此科学合理的应急预案体系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施工企业应以项目实际风险特征为出发点,结合工程类型、施工工艺、作业环境等因素,系统构建涵盖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的三级预案体系。预案内容不仅需明确应急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与响应流程,还应细化事故等级判定标准、信息报送机制与资源调配规则,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实现快速启动、精准响应与高效协同。此外,预案编制过程应注重多部门协同论证与专家评审,提升预案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
(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专业化的应急救援队伍是施工现场突发事件应对的核心力量。施工企业应依托项目管理架构,组建具备现场指挥、抢险救援与医疗救助能力的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小组,并建立常态化的培训与演练机制,提升其应急反应速度与实战能力。通过模拟高处坠落、坍塌、触电等典型事故场景,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增强应急人员的临场判断与协作处置能力。同时,应加强与属地消防、公安、医疗机构的联动共建,签订应急协作协议,推动形成“平战结合、内外联动”的应急救援网络体系,切实提升事故初期的应急响应效能。
(三)应急物资储备
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是保障事故现场应急处置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施工企业应依据应急预案要求,结合工程规模与风险分布特点,科学配置灭火器、急救箱、担架、破拆工具、通信设备等常用应急物资,并设置专用存储区域,实行专人管理与定期检查制度,确保物资状态良好、随时可用。在大型项目中,还可引入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对应急物资进行信息化登记与动态更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部分高风险工点应前置部署应急装备,如便携式生命探测仪、气体检测仪等,进一步增强一线应急处置能力。
四、实证研究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某大型综合体建设项目作为实证对象,项目涵盖高层住宅、商业配套及地下空间开发,施工周期长、作业交叉频繁、安全风险复杂。施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系统导入前期构建的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模型,从组织架构优化到技术保障措施落地,均体现出较强的规范性与执行力。具体表现为:企业针对不同工种开展分级分类培训,特别是对特种作业人员进行定期复训和现场考核;在现场管理方面,强化隐患排查机制,实行“日巡查、周通报、月整改”制度,结合 BIM 技术实现重点区域风险可视化监控;在应急响应环节,救援队伍依托预案开展多轮实战演练,并模拟夜间坍塌与极端天气下的联动救援,有效提升突发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能力。
实证数据显示,在体系运行一年后,施工现场工伤事故发生率同比下降 42.3% ,直接经济损失减少 67 万元,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反馈发现,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显著增强,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识别与处置能力也明显提高。研究表明,将预防机制与应急体系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降低事故频率,更能提升整个施工组织的安全治理效能。该研究成果为建筑行业安全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操作范式,尤其在推动工程安全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对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现状的分析,构建了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体系,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事故损失。
然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创新。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施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关注,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应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长健, 逄丛丛. 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安全控制分析[J].居舍 ,2025,(12):158-161.
[2] 朱跃龙 . 住宅建筑施工安全事故预防与工程监理对策研究 [J]. 居舍 ,2025,(11):165-168.
[3] 唐中伟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与事故预防策略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06):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