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策略探讨
叶玉芳
东莞市南城御花苑外国语学校 523800
引言:
在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随着人才培养标准的持续升级,小学数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关键环节,其课程实施与教学创新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在数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思维方法培养方面,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教学实施路径。“教学评”一体化作为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实践范式,强调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反馈的有机统一,通过三者的协同联动实现教学效能的整体提升。教师需深入领会新课标精神实质,将课程标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在课堂实践中构建“目标 - 活动 - 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从而推动数学课程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转型,最终形成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课程实施体系。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通过将教学目标、课堂活动与评价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师能够精准把握教学方向,确保每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有效落地。同时,一体化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先教后评”的割裂状态,使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环节都成为诊断学习效果的载体,形成持续优化的教学闭环。这种动态反馈机制显著提升了知识传递的精准度,使抽象数学概念更易被学生理解掌握[1]。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该模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重构了数学课堂的互动生态。教师采用游戏化评价、实践性任务等方式,将枯燥的运算练习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能直观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这种真实情境的代入显著增强了学习内驱力。此外,同伴互评、自我反思等多元评价主体的引入,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种角色转变进一步强化了学习成就感。
(三)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同步规划“教什么”“怎么学”“如何评”三个维度,这种系统性设计要求其深入研读课标、解构教材知识体系。同时,通过分析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模式,教师能精准定位教学盲区,可针对性开发可视化教具。这种持续的反思实践循环,有效促进了教师从“执行者”到“研究者”的专业角色转型。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策略
(一)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改变“教师讲 - 学生练”的单一模式,教师需根据内容特点交替使用游戏化、情境化、可视化教学方法。例如,在《分数除法》单元中,教师可设计三个递进层次:先用“分披萨”实物操作建立直观认知,再通过“折纸验证”活动发现计算规律,最后创设“超市购物找零”情境应用解题。尤其要注重两点:一是技术融合,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分数拆分过程,或通过 AI 作业系统即时反馈计算错误;二是认知冲突设计,如故意呈现“1/2÷1/4=2”的反常识结果,引导学生辩论探究。人教版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生活中的数学”等栏目,都是开展趣味教学的现成素材,需充分挖掘其教学价值。此外,在运算教学时还可创新使用“数学闯关”模式,将口算练习设计成“勇闯计算岛”游戏关卡。例如二年级《表内乘法》教学,第一关“速算补给站”用限时口算卡,第二关“算式迷宫”需根据乘积找对应算式路径。因此,数学教学设计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首要任务,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 [2]。
(二)倡导小组形式的任务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探究要避免流于形式,需把握“任务设计 - 角色分工 - 过程支架”三个关键。以《长方体表面积计算》为例,教师可布置“设计最省包装纸方案”任务,组内分设材料员——收集纸盒、记录员——绘制展开图、计算员——运用公式、汇报员——陈述思路等角色。教师需提供结构化支持:初期发放“探究提示卡”明确操作步骤;中期用“问题锦囊”,如“所有面形状相同吗?”启发思考;后期通过“互评表”引导组间交流。重点培养三项能力:一是工具使用能力,如测量、作图等数学工具操作;二是元认知能力,通过“学习日志”记录困惑;三是协作能力,采用“发言积分制”确保全员参与。此外,在实施时还要把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按前测成绩将学生分为 4 人小组。在“鸡兔同笼”问题探究中,可提供“枚举法”“抬腿法”“方程法”三种解题锦囊,让各组选择不同切入点。教师巡视时要重点观察:是否出现“一人包办”现象?记录员是否准确整理组内观点?对于争议性问题如“0.999... 是否等于1”,可组织组间辩论赛,培养数学表达能力。定期轮换角色,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以此来发展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3]。
(三)采取多元评价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评价互动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育人价值重点体现在“以学促教、以评促学”,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重点关注“评”的方式,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首先,教师可以构建“三维互动”评价体系:一是过程性评价,使用“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的提问、操作等表现,如“能否用不同方法验证分数大小”;二是表现性评价,通过“数学小讲师”“错题分析会”等展示理解深度;三是发展性评价,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对比前后测数据。特别要增强评价互动性:教师可采用“三明治评价法”——肯定 + 建议 + 鼓励;学生通过“红绿灯贴纸”自评掌握程度——红色表困惑、绿色表掌握;家长参与“家庭数学实践”评价,如测量房间面积的应用能力。评价结果要及时转化为教学调整,如针对小数读写普遍问题增设“超市价签探秘”补救活动。此外,在日常可实施“ 1+1 评价”:每天放学前用 1 分钟写“今日收获”和 1 个疑问。单元测试后开展“错题会诊”,学生互评时用“我觉得第 3 步可以 ...”的句式提出建议。家长参与方面,可以设计“家庭数学日”活动,如测量厨房物品体积并拍照上传班级空间。同时,还可建立“进步银行”积分制度,将课堂发言、作业进步等转化为虚拟币,期末兑换“免作业券”“小老师体验卡”等奖励,从而形成持续激励循环 [3]。
三、结束语
在新课标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正面临着深刻的转型与创新。“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的重要理念,其核心在于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过程与评价反馈的有机统一。教师应当以数学新课标为指引,系统把握课程标准的内涵要求,通过重构教学设计框架,将评价环节嵌入教学全过程。具体而言,需要建立动态化的教学反馈系统,采用多元评价手段及时诊断学习成效;设计层次化的教学活动,使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保持同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形成“教 - 学 - 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更能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 谢丹凤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策略 [J].亚太教育 ,2025(3):88-90.
[2] 陈碧钦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构建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0):139-142.
[3] 龚朱红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4(16):135-137.
[4] 许银恋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 教学评” 一体化实践研究[J].2024(35):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