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难点突破策略

作者

杜利伟

河北乐亭第一中学 063600

引言

学好物理概念是掌握物理知识和发展科学思维的基础。高中电学部分概念抽象,逻辑性强,学生在学习电场、电势、电容等内容时普遍感到困难。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这更凸显了突破电学概念教学难点的重要性。当前教学中,学生常因看不见摸不着而难以理解“场”,因生活经验干扰而混淆“电压”“电流”,因概念相似而搞不清“电势”“电势差”“电动势”。传统讲解式教学效果有限。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认知障碍,真正理解电学核心概念。

一、高中电学概念教学的主要难点

概念抽象,缺乏直观感受:‌电场、电势、磁感应强度等核心概念描述的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或空间的抽象属性。它们无法直接被视觉、触觉等感官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使学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稳定的物理图景,理解其物理意义存在天然的认知障碍。

前概念干扰,纠正困难:‌学生在系统学习物理之前,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往往形成了许多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例如,顽固地认为“电流在电路中流动会被消耗完”、“电压越大电流就一定越大”、“开关断开处才有电压”等。这些朴素的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严重阻碍科学概念的正确建立。

概念相似,容易混淆:‌电学概念体系庞杂,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关系紧密但物理内涵迥异,极易导致混淆。同时,名称相似型混淆,如“电势”(φ)、“电势差”(U)、“电动势”(E),学生常分不清它们的定义(电势是描述电场中某点能量属性的标量,电势差是两点间电势之差,电动势是表征电源非静电力做功本领的物理量)、单位(虽同为伏特V)和核心意义。

二、突破电学概念难点的实用教学策略

(一)多用模拟实验和生活实例,让抽象概念可见可感

电学概念抽象难懂的核心在于学生缺乏直观体验。若仅依赖语言描述电场、电势等概念,学生往往难以建立有效认知关联。因此,将抽象内容转化为可观察、可操作的形式至关重要。数字化模拟工具是突破抽象屏障的有效手段。例如,在讲授“电场线分布”时,可借助仿真软件动态演示点电荷、匀强电场的电场线疏密变化。学生通过观察电荷移动时电场线的弯曲方向,直观理解场强方向与电荷受力的关系。再如“等势面”教学,动画可展示不同电荷分布下等势面的空间形态,帮助学生建立电势高低的立体空间感。此类工具将“不可见”转化为“可见”,大幅降低认知负荷。

简易实验演示同样不可或缺。针对“静电场”教学,可用验电器演示静电感应现象:带电体靠近未带电验电器时金属箔片张开,远离后闭合,学生通过现象反推电荷转移过程。另一经典实验是用锡箔纸包裹绝缘球模拟等势体,结合电压传感器测量表面电势,验证导体静电平衡特性。这类实验器材简单、现象明确,能让学生亲手操作,深化对“电场力”“电势差”的理解。生活实例的关联则赋予概念现实意义。比如讲解“电容”时,可对比水容器储水与电容器储电的相似性:容器横截面积类比电容大小,水位高度类比电压,注水速度类比充电电流。再如“避雷针原理”对应尖端放电现象,“触摸屏工作原理”对应电容变化检测。这些案例将课本概念锚定于学生熟悉的场景,使抽象理论落地为具体应用。

(二)设计预测验证活动,转变错误前概念

学生固有的错误前概念是概念教学的顽固障碍。例如,许多学生认为“电流在电路中会被消耗”“电压是电流的原因”,这些观念根植于生活经验。直接纠正效果有限,需通过认知冲突促使其自我修正。其中,预测-观察-解释(POE)模式是典型方法。例如在“串联电路电流规律”教学中,先让学生预测:“若在电路中串联三个电流表,分别位于电源正极、灯泡前、灯泡后,示数是否相同?”多数学生基于“电流消耗”观念预测示数递减。随后演示实验:闭合开关后三表示数相同。这一结果与预测的强烈矛盾,迫使学生反思原有认知,进而接受“电流处处相等”的科学结论。类似地,在“并联电路分流”实验中,学生常认为“电阻大的支路电流大”,实验数据却证明相反结论,由此自然引出欧姆定律的深层应用。

针对性讨论活动则聚焦典型迷思概念。例如学生普遍混淆电压与电流的因果关系,可设计情境:“两盏相同的灯泡分别接入 1.5V 和 3V 电源,哪盏更亮?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电压对电流的驱动作用,再通过实验验证亮度差异。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若增大导线电阻,灯泡亮度如何变化?”引发学生思考电阻对电流的制约机制。此类讨论暴露前概念漏洞,在思辨中重构科学逻辑。

(三)实施阶梯教学和对比辨析,厘清概念关系

电学概念体系层次复杂,易混淆概念需通过结构化教学厘清。教学需遵循认知规律,逐层递进建立概念网络,并通过对比强化差异认知。概念阶梯搭建适用于多层级概念。以“电容”教学为例:基础层:复习电荷量(Q)与电势差(U),明确其测量方法。过渡层:演示导体储电实验——将相同电压下不同金属板连接电源,用验电器检测其带电量差异,引出“储存电荷能力”的物理需求。定义层:提出电容定义式 C=0/U ,强调其描述导体固有属性,与带电量无关。应用层:探究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影响因素:改变板间距、正对面积,观察静电计张角变化,推导电容与介电常数、板间距的定量关系。

对比辨析则用于区分相似概念。例如“电势、电势差、电动势”的混淆:设计三栏表格,分别说明物理意义、单位、测量方式。以“电场”为核心节点,延伸至电场强度(力属性)、电势(能属性)、电势能(电荷势能),再用箭头标注关联(如 E=-Δφ/Δl 的微分关系)。通过图示厘清“场”与“势”的因果逻辑,避免机械记忆。

结语

突破电学概念教学难点,关键在于理解学生的认知困难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充分利用模拟实验和生活实例化解抽象性,通过预测验证活动和讨论有效转变错误前概念,运用阶梯教学和对比辨析清晰界定概念内涵与外延。实践证明,这些策略贴近教学实际,操作性强,能显著提升学生对电场、电势、电容等核心概念的理解深度,有效落实新课标对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明玉宝 .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 2" 功 " 教学为例 [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2(14):56-58.

[2] 赵美庆 .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促进深度学习的途径探析 [J]. 问答与导学 ,2023(26):153-156.

[3] 罗科 . 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5(18):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