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作者

徐婷婷

昌吉州社会主义学院(分院) 831100

摘 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取得积极进展,各地各部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构建完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更好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作用,培养造就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教育培训

引言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计划(2023-2027年)》明确提出,“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推动广大干部深化对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确保民族工作正确政治方向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党的民族工作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广大干部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前提。

是推动广大干部深化对党中央关于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精神认识和把握的需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比如,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明确提出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明确提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明确提出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明确提出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明确提出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明确提出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物质与精神“四对重大关系”;明确提出建设“四个特别”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明确提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些重大决策部署和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

是确保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干部教育培训在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抓好的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即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民族工作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为构建完善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断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更好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培训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长效机制建设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干部教育的重要保障,旨在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措施,巩固教育成果,促进形成长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机制,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教育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制定明确的《干部教育实施细则》,涵盖课程设置、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内容,形成系统性的教育制度。在课程设置上,每个课程均设定具体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应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多个维度,确保不同层次的干部均能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选用上,应整合当前研究成果,突出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增强理论逻辑性与应用实效性。课程拓展模块应包括“民族政策与法律法规”、“文化自信与软实力”以及“全球化视角下的民族问题”三个方向,尤其强调实践与案例分析。侧重于分析实际案例,鼓励学员结合地区特点,探讨如何将共同体意识应用于日常工作。

(二)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方式改革。针对不同干部群体,制定分类培训方案,每年至少组织两次集中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培训模式,持续更新和补充教材,线上课程确保干部能随时进行知识更新。线下课程通过“微课程”、案例研讨、模拟演练等多种方式,提升干部的参与感和实效性。引入案例教学与问题导向学习,鼓励互动与讨论,提升干部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尤其要注重案例的选择,鼓励地方政府和各类组织分享成功经验,实现经验的互通与借鉴

(三)强化教育培训实践活动的导向性与参与性。实地考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区,以帮助学员直观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用。此外,以团队合作形式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各级干部参与社区共建活动,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干部与基层群众之间的互动,增强共治共享的意识,统计和评估活动成果,设立年度优秀案例,树立榜样,激励各地不断创新实践。

(四)建立有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在每一轮课程结束后进行,邀请学员提交反馈问卷,内容涵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及学习体验,以便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与实用性。在这一过程中,学员的反馈应占据重要位置,确保课程不断优化与发展。

(五)加强对教育培训成果的评估与反馈。通过反馈体系评估干部的学习效果与实践成果,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考核指标,涵盖理论学习、活动参与、成果反馈等多维度指标。将干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方面的表现融入绩效考核体系,定期组织全面的评估工作,确保干部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实际成效,使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晋升、奖惩制度紧密挂钩。

(六)建设长效监督机制。设立专门的督导小组,负责对各级单位实施干部教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制定《监督评估细则》,明确监督内容、程序和责任,确保教育工作始终沿着正轨前进,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通过以上措施,长效机制的构建将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植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干部教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实效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干部将不断提升对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实践,助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平维彬.空间整合与联动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基于广西调研的经验[J].贵州民族研究,2024

[2] 民族学.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以贵州G民族院校为例[J].,2024

[3] 孙洪梅.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2024

[4] 黄少波,王岩,李康海.广西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4

[5] 张良,姜凤敏.智能媒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风险及其法律规制[J].江汉论坛,2023

[6] 子华明,普丽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向度与路径:以南诏历史文化为考察对象[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