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山区医养康养结合三重困境的磐安路径研究
陈恺雯
中共磐安县委党校 322300
一、磐安县医养康养结合工作现状
磐安县作为浙江省山区26 县之一,面对“九山半水半分田”地理条件限制、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平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三重挑战,自 2020 年起,我县积极整合资源,在医疗机构内率先开展集医疗、养老、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探索,形成“医中延养、养中融医、医养协同、送医助养”的具有山区特色的磐安模式,实现了约3.5 万名老人医养结合服务覆盖。具体成效如下:
三级网络实现县域覆盖。磐安发挥基层医疗机构优势,重点打造“医中延养”模式,在公立医疗机构内设立养老机构,设置医养床位 166 张。同时,创新“医共体 + 医养”运行模式,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服务网络。“养中融医”在养老院内设医疗设施,老人可享受医保;“医养协同”推动 14 家乡镇养老中心与卫生院签约,提供定期巡诊;“送医助养”依托家庭医生覆盖全县 236 个村(社),提供上门服务。
(二)双轮驱动助推服务升级。积极探索“转身份不转床位”模式,将家庭病床设置融入养老区域;建立“绩效突破”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投入200 万元建成全县“数字医养”健康管理平台,引入智能腕表、毫米波雷达等设备,推进“互联网 +”健康养老服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三)特色人文融合增强质效。依托“中国药材之乡”资源禀赋,创新打造“气象 + 中医药 + 医养”特色品牌,将气象变化、中药茶饮、磐安药膳及中医技术融入医养服务。此外,医养机构充分注重人文关怀,发挥“婺州南孔”儒家孝文化作用,组织多样化文化活动,提升老年人精神获得感。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磐安医养结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资源供给失衡、人才短缺、政策壁垒”三大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亟待破解。
(一)资源供给结构失衡。一是资源供给“量质不高”。机构医养资源短缺,仅 3 家公立机构 166 张床位,远低于需求。12 家乡镇养老机构因“不具备医疗条件”仅能依赖基础薄弱的家庭医生或卫生院巡诊。社区及居家医养服务网络薄弱,专业医护力量匮乏。二是社会力量参与不足。养老设施建设高度依赖财政投入,缺乏有效政策支持。除怡康颐养院(公建民营)外,鲜有社会资本兴办的医养机构。在助医、助养等具体服务环节,社工、志愿者及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也偏低。
(二)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一是专业人才数量不足。全县医养机构人员共378 人,其中执业医师(87 人)与养老护理员(60 人)配比紧张(1 :5+、1 :7+⟩ ),远不足需求。养老护理员缺口大,全县仅 140 人持高级证,普遍存在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问题,服务压力与质量隐患突出。二是复合型医养人才匮乏。传统医护人员转型意愿低,缺乏老年病学、慢病管理等跨领域技能,尤其欠缺“医疗 + 养老 + 中医药”融合服务能力。虽培育有“药乡月嫂”等特色人才,但医养结合领域的专业人才孵化机制尚未建立,制约“中医旅居”“气象康养”等特色模式深度发展。
(三)政策机制尚未打通。一是医保体制性障碍突出。医养结合医保准入门槛高、报销目录窄,康复类项目及心理治疗药物多未纳入,失能老人为常规用药频繁往返县城,负担较重。此外,“转身份不转床位”模式在操作中面临卫健与医保等多部门审核,流程繁琐耗时。二是长期护理险短板明显。覆盖范围较窄,2024 年参保目标仅覆盖约 38% 老年人口,且仅惠及城镇职工,将庞大农村老年群体排除在外,加剧了城乡不公。其次,制度设计粗放、缺乏本县特色精细设计,在覆盖范围、支付标准、服务项目等方面,与省内外成熟地区差距明显。
三、深化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需在资源布局、人才引育、政策协同三方面精准发力,构建“资源聚合、体系强能、特色创优”的山区医养结合新范式。
(一)优化资源供给,激活社会资本。一是扩容提质优化布局。依托县域医共体,强化“1+3+N”网络辐射,通过团队驻点、人员下沉、业务培训提升机构服务水平。实施社区医养能力提升行动,新建“未来社区”配套医养设施。此外,完善居家医疗服务规范与政策,做实家庭医生签约与家庭病床服务,扩充服务设施。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机构,配套税费、融资、用地、公用事业等优惠及运营激励。同时,发挥康养旅居优势,引进民营资本打造集养老、医疗、康复、休闲、旅居于一体的高端综合养老中心,吸引城市客源反哺本地普惠服务。
(二)强化人才支撑,构建培养体系。一是扩大本地化培养规模。鼓励县职教中心增设相关专业,纳入中医适宜技术(如艾灸、贴敷),培育“医疗护理 + 康复理疗”复合人才。与浙江中医药大学、金职院等高校合作开设“医养结合护理订单班”,定向培养山区学员。此外,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老年医学、安宁疗护等专业培训并予补助。二是探索智慧医养 2.0 版本。整合全域分散数字平台,建立县域养老健康数据中心,破除信息孤岛。同时,推动智慧服务向居家深度延伸,定制智能终端覆盖散居老人,依托村卫生室设远程诊疗节点,实现数据实时回传与应急响应。此外,加强中医药与数字技术融合,发挥本地资源优势。
(三)深化政策协同,破除制度壁垒。一是优化政策体制机制。针对四种模式制定优化政策,扩大医保定点范围,将康复治疗、心理疏导、失能老人高频用药纳入基层报销。同时,优化“转身份不转床位”审批流程,试行卫健、医保联合认定备案制,取消重复核验,压缩转换周期。二是健全长护险多元保障体系。在医保托底基础上,建立“个人 + 财政”筹资机制,动态优化支付标准,拓展康复服务项目。分层扩大长护险覆盖范围,通过财政补贴将农村高龄、失能老人逐步纳入,推进城乡公平。制定长护险本地化制度框架,建立城乡差异化失能评估标准,破解农村“保障真空”。此外,同步引导商业保险开发老年人专属险种(疾病、医疗、意外),强化多层次保障。三是打造特色医养康养新高地。深度整合“药、氧、景”优势,发展“全域旅游”“休闲养生游”。依托“江南药镇”及道地药材,做强药膳调理、中医理疗、康复护理等特色服务。联动大盘山温泉等资源,建设高山富氧疗愈基地,发展气候康养、旅居养老新业态。此外,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承接高端客源,打造综合康养目的地,实现“生态佳”向“康养 Φ+Φ′ ”升级。
参考文献:
[1] 唐健 . 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社区医养结合治理的碎片化困境与优化路径[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52(3):61-69.
[2] 刘尚君 .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应对 [J]. 人口与发展 ,2024,30(5):7-14.
[3] 孙鹃娟 , 蒋炜康 , 陈雨欣 . 医养康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 政策意涵与实践路径 [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23,2:109-118.
[4] 王颖捷, 陈友华. 医养康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 2023, 4:80-87.
[5] 邓大松,李玉娇 . 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 制度理性、供需困境与模式创新 [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9(1):10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