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建筑给水排水管道改造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案
刘新利
江苏先正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 214000
随着城市发展迈入存量更新阶段,老旧小区改造已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完善城市功能的关键民生工程。作为小区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给水排水管道的改造直接关系到居民日常用水安全、污水排放效率及环境卫生状况。然而,受制于建设年代技术局限、后期改造缺乏系统性规划等因素,老旧小区给排水管道普遍存在管材老化渗漏、布局杂乱无章、与其他地下管线冲突频繁等问题。与此同时,狭窄的施工空间、缺失的原始资料以及施工对居民正常生活的干扰,进一步加剧了改造工程的复杂性与难度。如何突破这些技术与管理瓶颈,实现老旧小区给排水管道改造的高效、安全与民生兼顾,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老旧小区建筑给水排水管道改造施工难点
(一)管道布局复杂,原始资料缺失
老旧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在过去几十年的使用过程中,可能历经多次局部改造或扩建,导致给水排水管道布局错综复杂。部分管道甚至存在私自接驳、随意铺设的情况,管道走向、管径大小、连接方式等信息难以准确掌握。加之早期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许多小区的原始施工图纸、竣工资料缺失或不完整,施工人员无法获取准确的管道布局信息。给排水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日常的用水和排水需求,若在施工的过程中,对于周围的环境情况、建筑物分布不够了解,不仅无法解决人们的日常用水需求,而且会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这使得施工前的规划设计工作困难重重,难以制定出精准的施工方案,施工过程中也容易因对管道情况判断失误,造成不必要的破坏或返工,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与成本控制。
(二)施工空间狭窄,作业条件受限
老旧社区常因楼宇密集与公共区域稀缺而面临挑战。道路受限且通行狭窄,绿化、停车位及辅助设施抢占了大量地下空间,使得给排水管道的更新工作空间极为紧张。由于施工器械难以进场,大功率设备如挖掘机、起重机等无法有效运作,导致多数工序需依赖人力完成,既降低了工作效率,又显著增加了工人的劳动负担。加之社区内建筑间距离紧凑,管道埋设深度较浅,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对邻近结构产生影响,要求实施特殊支撑措施,进一步缩小了可用空间,并增加了施工复杂度与安全顾虑。
(三)地下管线交错,安全隐患突出
老旧住宅区地下网络复杂,汇集了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多类管线,这些管线的铺设年份与维护主体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规划与协调,导致管线间错综交织、互相重叠。在建设作业中,若未能准确掌握其他管线的位置、深度等关键信息,哪怕是一时疏忽,都可能导致管线受损,引发停水、停电、停气乃至燃气泄漏、触电等重大事故。此类事件不仅威胁到施工人员及居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还会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与社会负面影响。更甚者,修复受损管线需耗费大量时间与资金,进一步拖慢改造工程的进程。如图 1 所示,为老旧小区复杂的地下管线情况。
图1 老旧小区复杂的地下管线情况

(四)居民正常生活,施工干扰较大
老旧社区内住户集中,居民日常生活中对供水排水体系的依赖程度显著。在实施管道更新工程时,难免会遇到停水、道路封锁、噪声以及尘土飞扬等情况,这些因素均会给居民的日常出行、用水以及休息等方面带来诸多困扰。以停水为例,它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个人清洁、烹饪等;道路封锁导致车辆及行人的通行受阻;而施工噪音与尘土不仅扰乱了居民的正常休息,还恶化了其居住环境。另外,为了保护居民的休息时间不受施工干扰,施工安排往往需避开夜间或周末等时段,这在客观上延长了整个施工周期。如何在保证施工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轻对居民生活的干扰,并妥善处理施工与居民生活间的冲突,成为老旧社区管道改造工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老旧小区建筑给水排水管道改造施工难点的解决方案
(一)开展详细探测,梳理管道信息
为了应对管道布局繁复且原始资料不足的挑战,我们需引入前沿探测技术对小区地下管线实施全面检查。借助地质雷达与管线探测仪等工具,依托电磁波反射与电磁感应原理,精确锁定给水排水管道以及其他地下管线的位置、走向、埋深与管径等关键参数。同时,辅以人工开挖探坑、访问小区居民及原建设单位等手段,搜集过往改造信息与隐匿细节,丰富探测数据集。将探测成果整合进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三维可视化管线数据库,直观展示管道网络布局,为工程设计提供精确参考。鉴于管道连接方法多样,各有利弊,应基于管道功能需求选定合适的连接方式[2]。此外,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解析探测数据,绘制详尽的管线集成图,明确各管道间的关系及其潜在风险点,确保施工人员在动工前对现场状况有全面而清晰的认知,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随意性。
(二)优化施工方案,创新施工工艺
针对施工空间狭窄、作业条件受限的状况,需对施工方案进行深度优化。在施工前,通过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施工区域进行三维建模,模拟施工过程,提前规划施工流程和机械作业路径,合理安排各施工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减少施工交叉干扰。从原材料准备、支架预埋施工、管道穿墙施工、管道安装、接口连接、阀门安装、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不锈钢雨水斗安装等方面,分析了给排水施工技术要点[3]。采用非开挖或微创施工工艺,如顶管施工、水平定向钻、内衬修复等技术。顶管施工可在不破坏地面道路和建筑物的情况下,实现管道的穿越铺设;内衬修复技术通过在原有管道内部置入新的内衬材料,修复破损管道,无需大面积开挖路面。这些工艺不仅能降低对周边环境和建筑物的影响,还能减少土方开挖量和建筑垃圾产生,提高施工效率。要针对建筑工程给排水施工存在的渗漏问题进行分析 ,并针对不同的渗漏位置、原因等采取有针对性措施 , 全面提升给排水管道安装质量及防渗抗渗性能 , 提高施工技术及管理水平 [4]。此外,对于必须进行开挖的区域,合理划分施工段,采用分段施工、错峰施工的方式,尽量缩小施工范围,缩短施工周期,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三)建立监测机制,保障管线安全
为了有效防范地下管线复杂交织引发的安全风险,构建了一套全面且层次分明的监测体系。在项目开工前,深入与电力、通信、燃气等管线维护单位协作,获取详尽的管线档案,明确管线的所有权与管理义务。施工期间,在靠近管线的区域设立沉降监测点及位移监测点,并启用自动化监测装置,持续追踪管线的形变状况,一旦检测到异状即刻发出警报。同时,派遣专业安全人员对工地进行巡视,特别关注可能对管线造成损害的操作环节,如机械挖掘、人工探测等,及时纠正不当操作。制定管线紧急应对计划,厘清各参与方及责任人面对管线事故时的职责与处理流程,备齐必需的应急物资与设备,确保在管线受损等突发事件中能迅速行动,实施有效的修复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与影响。此外,引入智能化监测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实时传输监测数据至监控中心,实现对工地管线安全的远程监控与智慧化管理。
(四)加强沟通协调,制定便民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活动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强化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协作至关重要。在施工启动前,通过社区公告、上门访问以及举办居民座谈会等形式,详尽介绍施工计划、时间规划、预期影响及其解决方案,广泛收集居民的反馈与建议,以赢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建立 24 小时施工服务热线,确保能迅速解答居民疑虑并处理其投诉。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一系列便民举措:合理规划停水时段,并通过短信、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提前通知居民,同时在停水期间设置临时供水点。施工区域封闭时,确保留有足够的人行通道,并设置清晰的警示与指示标识,保障居民通行安全。使用低噪音施工设备,并合理安排噪声较大的作业时间,避免在居民休息时段产生强烈噪声。通过洒水降尘、铺设防尘网等方法,减少施工粉尘污染。此外,定期邀请居民代表实地考察施工现场,让他们了解工程进展与质量状况,以此增强居民对改造项目的信心。
三、结语
老旧小区的给水排水管道改造,是技术进步与城市管理智慧、人文关怀的综合展现。它旨在解决错综复杂的管道布局难题,克服狭小空间的施工障碍;防范地下管线交错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兼顾施工期间居民生活的便利性。每个步骤都需将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紧密结合。唯有准确识别改造的关键问题,灵活采用科学策略,方能显著增强老旧社区的基础设施安全性和实用性,真正达到城市更新中提升民生福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戚 志 敏 . 建 筑 工 程 给 排 水 施 工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对 策 [J]. 四 川 建材 ,2025,51(02):174-176.
[2] 刘逸伦 . 建筑给排水施工中的管道连接技术要点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5,(03):204-206.
[3] 袁凯 . 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及注意要点研究 [J]. 现代工程科技 ,2025,4(01):37-40.
[4] 刘家明 . 建筑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渗漏问题与防渗漏措施 [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4,(22):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