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作者

李海梅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六硍中学

引言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既需要学生具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思维能力,又要求掌握实验操作与探究方法。传统化学课堂中,教师常面临多重挑战:微观粒子的运动与反应机理难以直观呈现,学生对“电子云”“化学键”等概念的理解停留在字面;部分高危、耗时的实验难以在课堂全员开展,导致学生探究机会受限;学生知识基础差异大,统一化教学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以虚拟仿真、数字化实验、智能互动平台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可能。《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化学教学方法,实现从“抽象到具象”“危险到安全”“统一到个性”的转变,成为化学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课题。本文基于化学学科特点,探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路径与策略。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一)微观过程可视化,重构概念教学逻辑

化学中的分子构型、反应机理等微观内容,难以通过传统教具呈现,学生易陷入“死记硬背”的困境。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动态模拟与沉浸式体验,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具象内容。

例如,在“电解质电离”教学中,3D 动画可直观展示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水分子的极性端吸引 ΔNa+ 和 c1- ,破坏离子键,离子随水分子运动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配合电流计指针偏转的实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电离”与“导电”的关联;讲解“原电池原理”时,AR 技术可在实物电极上叠加电子流向、离子迁移的动态轨迹,学生通过移动设备从不同角度观察,清晰把握“负极氧化、正极还原”的本质。

VR 技术进一步提升学习体验: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教学中,学生佩戴VR设备“触摸”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手动旋转碳碳双键模型,直观感受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这种“操作式学习”能显著降低空间想象难度。

(二)虚实结合实验教学,平衡安全与探究

化学实验是培养探究能力的核心载体,但部分实验因毒性(如氯气制备)、爆炸风险(如铝热反应)或耗时过长(如金属腐蚀),难以在课堂实操。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与数字化工具,构建“安全高效 + 深度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

虚拟实验平台(如“烧杯”APP)可模拟高危实验:学生在平板上操作“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共热”,系统实时显示氯气的黄绿色、尾气处理装置的作用,若误将水倒入浓硫酸,会弹出错误提示并解析原理,既规避风险,又强化规范意识。

数字化实验设备则提升传统实验的科学性:在“酸碱中和滴定”中,pH 传感器实时生成滴定曲线,终点突变的横坐标直接对应消耗体积,避免人工观察指示剂变色的误差;探究“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时,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同步记录数据,软件自动生成对比图表,帮助学生快速归纳“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规律。

(三)互动式评价与分层指导,实现精准教学

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强,学生认知差异明显,传统“统一讲解 + 课后作业”的模式难以兼顾个体需求。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构建“即时反馈 + 个性化指导”的教学闭环。

课前,教师在在线平台(如超星学习通)发布“物质的量”预习微课,附带阶梯式习题(从基础计算到综合应用),系统自动统计错误率,教师据此聚焦“摩尔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辨析”等难点;课中,利用互动答题器开展“元

素周期律”速答竞赛,实时显示各选项选择比例,针对集中错误点即时讲解;课后,AI 作业批改系统可标注“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不守恒、拆分错误等问题,并推送同类错题练习。

二、技术应用中的现实矛盾与解决策略

(一)虚拟体验与真实操作的失衡

过度依赖虚拟实验可能导致学生动手能力退化。我校调查显示,长期使用仿真软件的学生,实际操作中仪器连接错误率上升 27% 。

解决策略:构建“虚拟预习—真实操作—虚拟拓展”的实验链。例如,“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配制”教学中,先通过虚拟实验熟悉步骤,再实际操作练习移液、定容等关键技能,最后用虚拟平台模拟不同误差对浓度的影响,实现虚实互补。

(二)技术形式与教学目标的脱节

部分教师盲目追求“技术炫技”,如用复杂动画演示简单的“氧气制取”,却忽视装置气密性检查等核心操作的讲解,导致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背离。

解决策略:建立“目标导向”的技术筛选标准。优先选择能突破教学难点的技术(如用动画展示“电子云”概念),简化基础内容的技术呈现(如“仪器名称”用传统图片即可),避免形式大于内容。

(三)资源适配与教师素养的短板

现有化学数字化资源多针对高中,初中“物质的简单分类”等基础内容资源匮乏;农村学校因设备限制,难以开展 VR/AR 教学;教师对数据软件的分析能力不足。

解决策略:联合高校与一线教师开发分层资源库,补充初中基础实验与农村适用的简易数字化工具(如用手机慢镜头观察沉淀生成);开展“技术 + 化学”专题培训,重点提升教师的虚拟实验设计与数据解读能力。

四、结论

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微观可视化、虚实实验结合、精准化评价等方式,有效破解了化学教学中的抽象性、风险性、差异性等难题,推动教学方法从“讲授灌输”向“探究体验”转型。但技术应用需坚守“化学育人”本质,平衡虚拟与真实、形式与内容,通过科学设计与教师能力提升,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祖浩 . 化学教学论(第 5 版)[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 王后雄, 孙建明. 现代教育技术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路径[J].教育研究 ,2022(2):112-118.

[3] 刘知新 . 化学教育展望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4] 张颖之 , 刘恩山 . 数字化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J].化学教育 ,2021(7):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