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探究
魏颖洁
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实验学校
引言:小学阶段学生虽对独特、新奇的事物有着浓烈的新鲜感,但受到思维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客观影响,对繁复多变的数学知识存在畏难心理、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而生活化教学是以现实生活场景为载体、构建教学情境为切入点、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效发展为目标的优质教学模式,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和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可以从优化生活教育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实践、适配情境布置作业出发,多维度感染学生,循序渐进地强化其对数学知识的热爱。
1. 优化生活教育素材,构建贴合生活情境
构建优质生活化情境教学离不开教师对生活素材的精准筛选,数学教师理应优选贴合教学内容、富含趣味的经典生活素材为构建情境筑基,注重生活素材和教学内容之间的适切性与相关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避免为了“情境”而构建情境,从实际学情出发,保障所选生活素材与教学目标相适配,打造生活化课堂氛围,帮助学生立足经典情境,规避畏难心理,进而深度理解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生活情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桥梁 [1]。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100 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贴合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习得,创设“文具店购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的数量关系,循循善诱地展开数学教学。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出文具店的购物场景,在货架上放置与学习相关的文具用品并标明价格,扮演好“情境售货员”和“教学引导者”双重角色,根据文具价格提出针对性问题:“大家拿着 50 元在我这里购买了 1 块橡皮,2 个笔记本,4 支铅笔,这三种文具的单价分别为 1 元、5 元、2 元,我该找回大家多少钱呢?”学生凭借原有生活经验和加减法相关知识口算教师问题,得出应找回 21 元钱。在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的前提下,教师顺势再次提问:“倘若大家有 100 元,打算买什么文具呢?我该找回大家多少钱呢?”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口算 100 以内加减法的知识要点。教师通过构建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增强了数学课堂趣味性,优化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数感,促进其应用意识和运算能力双重提升,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质进步。
2. 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强化数学知识应用
深度学习数学理论知识是学生有效开展实践探究的前提,实践教育作为小学数学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要求教师在生活化情境中创设多元活动,引导学生将躬行实践同数学知识相融合,做到寓教于乐;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同时,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实现育人价值。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图形的运动(一)”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剪纸游戏”主题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剪纸,以游戏的方式建构教学情境,规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畏难心理,帮助学生通过剪纸游戏理解对称性内涵。教师可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对折纸张教学视频,引导学生初识对称性,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同沿着对折线裁剪图案,做到教学相长的同时增强课堂趣味性。学生通过躬身实践,直观感知对称轴与其两侧图形完全一致的概念。经过简单剪纸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图形上“点”与对称轴之间关系,帮助学生深化对称性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其应用意识和几何直观能力,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3. 适配情境布置作业,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既能保障学生学习成效,也能提高教学质量[2]。教师布置作业时要兼顾合理性与应用性,从实际学情出发,积极构建适配情境和教学目标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写作业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点,在生活化实践探究中锻炼数学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教师通过布置适配情境的生活化作业,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强化学生应用意识;另一方面在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促进其数学核心素养多方位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优质生活素材是生活化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贴合生活的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为生活化教学顺利地进行保驾护航。教师理应孜孜不倦地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提升综合素养,持续创新生活化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新生活化教学理念,突破围绕教材开展教学的局限,积极推动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现实与生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彭芳 .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10):118-121.
[2] 蒋应锁 . 小学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的优化——以“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 [J]. 新课程 ,2025,(11):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