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融媒体平台的网络安全设计研究

作者

王真

庆云县融媒体中心 山东德州 253700

当前,全球范围内媒体融合进程持续加速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内容生产、渠道分发、用户服务等环节的深度应用,推动融媒体平台向智能化、平台化、生态化方向演进。这一演进过程在显著提升信息传播效能的同时,也同步放大了网络安全风险。与此同时,行业监管环境日趋严格,对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内容合规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系统研究融媒体平台面临的独特安全挑战,设计并实践一套科学、高效、可落地的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已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5G 网络环境下融媒体平台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

(一)传播链条攻击面的几何级数扩张

5G网络超高带宽与低时延特性驱动融媒体平台内容传播节点数量剧增、形态更趋多元化,涵盖从云端制作中心到边缘 CDN 节点再到泛在移动终端等多个层级,相较于传统 4G 环境其传输路径复杂度显著提升,尤其边缘计算节点的广泛部署实质上将传统位于核心数据中心的安全边界延伸至网络边缘侧。而 5G 网络切片技术虽然支撑了业务隔离但也引入了切片间安全策略配置的潜在矛盾点与管理盲区,攻击者可能利用切片间的隔离缝隙进行横向渗透或权限提升操作,加之海量用户终端的实时双向交互行为,任何接入点存在的安全短板或用户终端的非授权访问都将可能逆向渗透至平台核心系统[1]。

(二)虚拟化架构引入新型攻击路径

5G 核心网与融媒体平台后端基础设施普遍采用基于软件定义网络与网络功能虚拟化的云原生架构,核心设备功能由实体硬件转移至虚拟化环境中的软件实例运行,这种技术革新虽提升了部署灵活性却同步削弱了传统物理边界的防御价值,安全边界由此变得动态模糊且可编程特性本身即成为双刃剑。攻击者可能通过利用编排管理界面的配置漏洞或接口认证缺陷,以合法用户身份非法篡改路由策略、部署恶意虚拟网络功能实例或非法创建具有高权限的业务切片,进而实现对敏感数据流或核心处理单元的隐蔽劫持。

(三)海量终端泛在接入的管理困境

5G 网络赋能下融媒体互动场景大量集成物联网传感器、4K/8K 高清摄像机、AR/VR 头盔、智能音箱、车联网终端等异构泛智能设备作为内容采集与用户交互的新接口。设备固件升级流程通常缺乏强制性签名验证与完整校验机制,使得恶意固件注入并在设备层植入持久化后门成为现实威胁,数以百万计的多样化终端在缺乏统一身份管理与安全基线检查机制的情况下,未经充分安全审计即大规模接入平台网络必将显著扩大平台的潜在入侵通道面。

(四)实时业务场景下的防御滞后性

5G 网络催生融媒体平台直播连线、超高清视频实时分发、互动虚拟演播厅等具有严格低时延要求的核心业务形态,这类场景中业务数据流的生成、处理、传输与用户端呈现要求在毫秒级别内完成,其超高时效性诉求对传统安全检测手段构成了难以逾越的时间障碍,例如基于深度包检测或行为建模的高级威胁分析往往需要在数毫秒甚至数微秒内完成多轮数据关联判断,防御系统即使事后捕获异常也无法避免其时已造成的实质性服务损害或内容篡改后果。

二、融媒体平台的网络安全设计优化策略

(一)构建基于零信任的动态访问控制体系

针对融媒体平台多源异构终端泛在接入与业务系统深度集成的特性,需彻底改变传统静态边界防护思维,实施以身份为中心、持续验证为原则的零信任架构,在用户终端与后台服务之间建立强认证机制,每次资源访问请求无论其源自内外网络均需进行严格的多因素身份核验与设备健康状态评估,依据最小权限原则动态生成临时访问令牌并设置超短有效期,同步部署用户实体行为分析引擎对账号操作轨迹进行基线建模,实时捕捉非常规登录地点、高频次敏感数据导出、异常权限变更等风险行为,当检测到可信度下降时自动触发会话终止或二次验证流程,通过这种持续评估机制有效阻断攻击者利用窃取凭证进行的横向移动尝试。

(二)强化虚拟化环境纵深防御能力

在融媒体平台云化基础设施层面实施多层次防护策略,于虚拟化层部署轻量化安全探针实现虚拟机间流量的可视化监控,采用微隔离技术对内容生产系统、用户数据库、分发引擎等关键业务单元划分独立安全域,精细配置东西向流量管控策略阻断非授权端口扫描与越权访问,对管理编排平台实施多管理员分权操作审计机制确保任何配置变更均具备可追溯性,定期开展虚拟网络功能镜像漏洞扫描并建立容器安全基线库,强制要求所有新部署实例必须通过安全合规检查才能接入业务网络,结合运行时应用自我保护技术检测内存篡改、代码注入等针对业务进程的攻击行为。

(三)建立终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

制定涵盖泛智能终端的统一准入规范,要求所有接入融媒体平台的设备必须预装可信执行环境模块并支持远程证明功能,在设备注册环节强制实施硬件指纹绑定与安全基线核查,对不符合密码复杂度要求或存在未修复高危漏洞的设备自动隔离至修复区,建立设备指纹库自动关联固件版本更新信息,通过可信通道向终端推送经数字签名的安全补丁并验证安装完整性,对长期离线终端自动冻结其业务访问权限直至重新通过健康检查,针对摄像机、传感器等无界面设备部署专用协议代理网关,集中解析设备通信内容并过滤异常控制指令[2]。

(四)部署轻量化实时威胁检测引擎

面向超高清直播、虚拟交互等低时延业务场景开发专用安全防护模块,将传统深度包检测拆解为预处理层与异步分析层双阶段模型,预处理层在边缘节点嵌入轻量级规则引擎快速过滤已知攻击特征并标记可疑会话流,仅将元数据与高风险数据切片实时转发至中心分析平台进行深度关联研判,同时在关键业务服务器内部署运行时监控代理,基于白名单机制拦截非常规系统调用与异常进程注入行为,针对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部署基于自适应流量指纹的清洗系统,通过动态学习正常业务流量波动模型在百毫秒级时间内识别异常流量脉冲并启动引流缓解。

总结

综上所述,融媒体平台框架突破传统边界防御思维,以零信任架构重构身份认证体系,通过微隔离技术强化虚拟环境东西向管控,构建覆盖终端入网、运行、维护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机制,并创新性地采用分层异步检测模型适配实时业务场景需求。更重要的是,亟需构建涵盖技术标准、管理规范、人员培训的综合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推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由局部强化向平台整体韧性的转型升级,为打造兼顾开放性、实时性与高安全性的下一代融媒体平台提供系统性保障。

参考文献:

[1] 韩波 , 范坚栋 . 融媒体平台网络安全体系建设与实践探索 [J]. 中国报业 ,2024,(17):33-35.

[2] 贾宝刚 . 云环境下融媒体业务平台网络安全风险防控 [J]. 广播电视网络 ,2023,30(0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