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育人中思政教育的融合模式与成效研究

作者

曹乐乐

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引言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思政教育和专业课协同推进。基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阐明两门课程的特点、目标价值和协同必要性,提出构建协同机制、创新协同方法、完善协同评价,使二者深度融入思政建设。研究结果表明:协同模式对学生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显著提高的作用,并且对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示范效应,在职业院校的应用价值更大。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将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弱势群体”观念同思政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融合起来,设置具体的实践课程,使得该校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比例由原来的 65% 提升至现在的 92% ,并且主动参加宣传党的政策理论的学生所占比例达到了 78%。再比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将“金融扶贫中的思政引领”等内容植入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与之相关的实践项目,该项目获得省级思政教育成果一等奖,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协同发展模式对于提升育人效果的意义。

一、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1.1 课程体系重构

打造“基础理论 + 专业实践 + 价值引领”的三维课程体系。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将思政课程相关内容拆解成实践模块渗透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使得课程思政全覆盖,学生思政主题艺术作品省级以上展览获奖比例达到 30% ,多家学校设置开设相关课程,如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社会政策与思政分析”、“社区治理与价值观引导”。

1.2 教学资源整合

借助平台共同建设,校地联动实践基地得以建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南宁市社区携手,打造出“社区营造与思政实践”基地,派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居民参与”项目,并且同步开展思政教育。该项目让社区居民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提高了 28%,学生在实践里也加深了对“人民当家作主”的认识。职业院校在“双导师制”的推行上展开积极探索,规定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必须通过思政培训考核。比如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专业教师思政能力提升计划》,经过协同培训的教师,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比例从 32% 上升到 81% ,在教学时能更自然地把思政内容和专业案例结合起来。

1.3 教学方法创新

开展参与式学习,运用社会工作技术组织思政讨论,华东理工大学采取“开放空间”的方法开展“四史”教育活动,参与人数占总体的 63%,知识留存率为 45‰ 。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发数字工具,借助 AI 情感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学生上课反应、提高授课针对性 52% ;借助数字化手段,开发“红色工匠”VR 课程,使学生的课堂抬头率由原来的 70% 增加至现在的 95% 。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实践

2.1 内容融合路径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工作伦理课程,编制“伦理困境中的价值选择”案例集;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青学社工”项目,通过在社区开展服务让同学们感知“友善”“敬业”等价值观念。除此之外,为更进一步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促进作用,完善能力共建相关机制,在能力共建部分将思政能力纳入到社会工作专业的评价指标内,由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制定《社会工作专业思政能力标准》要求学生在个案记录中必须具备政治素养分析,提升服务对象的政策知晓度 39% 。

2.2 方法创新案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把革命先辈的事迹转化为叙事治疗的内容,并开发了“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坊,促使 00 后学生们对党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增加了28%) );而华东理工大学所组织的学生则是在参与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于“空间重构与价值引领”项目里采用了参与式规划的方式,既得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又宣传了共同富裕理念,该项目获得联合国人居署特别奖。

三、科学评价体系构建

3.1 评价指标设计

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我们设置了政治素养 (30%) 、专业能力 (40%) 和社会责任感 (30%) 三个一级指标,经调研发现,经过协同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指数相较于传统培养模式的学生提高了 22% ,所以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协同发展的评价模型,用以判断社会发展程度的深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维度创建了“思政元素融入度”“学生参与度”“方法创新性”三维评价模型,并通过基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实践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在该校运用该模型进行评价后,该校课程优秀率从原来的 18% 升到了 41% 。

3.2 评价方法创新

过程性评价可以运用电子成长档案记录的过程性评价,用“思政足迹”APP开展基于 LBS 技术的学生实地参与社区活动的事实记录,真实度提高了 76% ;增值性评价也可以通过倾向值匹配法 (PSM) 评价,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华东理工大学参与协同育人项目的在校生,五年以后的社会贡献比对照组多了 34% 。

3.3 评价流程优化

借助动态监测,“学期初始设定目标—月中反馈进度—期末开展综合评估”

的闭环系统就搭建了起来。从 2016 年秋季以来,广西科技大学依托此闭环系统仅用两周左右就能完成课程调整,而且还能够借助专业机构,采取第三方评价的形式对效果进行评估。教育部委托开展的评价结果也显示:2016—2018 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协同育人满意度从 78 分提高到了 89 分。

四、结论与展望

研究思政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课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等,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相关理论,并在理论层面为思政教育、社会工作专业课改革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可为高校、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等提供实务性指导,使其更好地把思政教育引入专业课,在实际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培育实用型人才。另外还可以从人工智能的技术角度对该种融合的方式进行构思研究,考虑不同性质的院校如何应用创新的方法与手段开展专业课中思政工作的融入,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前提下对这一模式予以本土化发展。因此,后续可以考虑侧重于研究人工智能对这种协同模式起到怎样的作用、不同院校采用不同的方式融入专业的课程讲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总结、分析其各自的优势以及可融合的余地。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 社会工作概论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Z]. 2017.

[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思政 + 社会工作实践”融合成效分析报告 [R]. 2023.

[4]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社会工作专业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探索[J]. 职教论坛 , 2022(08): 56 - 60.

[5]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思政与社会工作融合教学实践 [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3(03): 78 - 83.

[6]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金融社会工作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创新研究报告 [R]. 2021.

本文系 2024 年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规划课题(思政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协同发展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AZCJ202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