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学,练,赛视角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实施策略

作者

刘永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小协镇初级中学

摘要:学校的体育课后服务开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基于课后服务,从“学、练、赛”三方面一体化地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建立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多元提升机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练,赛视;初中;体育;课后服务

引言

目前随着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推进,初中学校的体育课后服务已从兴趣活动走向系统的兴趣与能力培养,但课后服务实际实施过程中又存在碎片化、低效能、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因此如何构建课后服务机制迫在眉睫。

一、学,练,赛视角下实施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的作用

1.夯实基础,提升运动技能

“学”为课后服务的第一环节,用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与动作教学,让学生知晓运动的原理与技术的动作要领,如对复杂动作的分解,战术思路的拆解分析等,形成科学的认知思维;“练”为课后服务的第二环节,由层次逐级递进的技术训练方案,结合动作的技术分解与技术改正,在训练中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技能,改善技术动作质量,并利用数字技术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实现更为精准地训练。

2.强化实践,促进体能发展

体育课后服务因时间、场地的多元开放性,超出体育课堂教学的约束,针对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等主要素质展开的周循环、循序渐进性设计训练方案,并采用不同维度运动形态的整合训练如有氧与无氧的循环训练、爆发力与柔韧性的组合训练,依据学生个体体质监测情况灵活调整练习强度及量度,保证负荷适宜。

3.以赛促趣,培养团队精神

活动模式。竞赛形式通常要为参赛者设定一定的比赛目标、竞争环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运动比赛中,从而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对抗性训练的过程中可以亲身体会到技能的运用。小组竞赛需要组员之间达成交流机制、配合默契,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角色责任中锻炼了团体意识,同时还可以通过团体成员共同制定比赛策略应对困境,锻炼相互支持、不服输的意志品质。

二、学,练,赛视角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实施策略

1.构建分层课程,优化训练体系

按照初中阶段学生体能差异、动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采取分层授课和学段制方法使体育课后服务质量提升。首先通过体能检测和学生运动技能,将学生按照基础知识技能分为低层级、中层级和高一级3个层级,制定不同层次的训练。比如基础动作的训练主要是技术,针对低层次学生采用技术分解动作+快速反馈的慢练习法,即使用分解技术+动作口诀(起跳时膝盖一定高出腰部)的方法进行肌肉记忆的培养,进行快速反复;对于中层级训练难度适当提升,比如对于篮球来说可采用低层次中“原地运球”的动作基础,难度提升至“篮球运球过障碍后投篮”再进阶到“多球过障碍”,结合技术“篮球高抛跳投”,在多次循环练习后上升至实战“篮球高抛跳投进攻+防守组合”。再比如按照项目技术内容进行不同的模块划分,以跳绳课为例,将教学内容分解为技术模块(如跳、交叉跳)、体能模块(跳绳+跳绳次数+跳绳耐力)、趣味模块(跳绳+积分制闯关游戏),设置积分,调动参与热情。

2.创新竞赛机制,激发实践热情

根据课后服务学生的不同爱好设置多样的竞赛项目,增加趣味性,增强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兴趣。设置“基本达标赛”“合作小组赛”“创新创意赛”三个等级竞赛。比如基本达标赛可以设置“一分钟仰卧起坐”“50米往返跑”等达标赛,在规定时间内达标的学生,授予“运动小达人”胸章,未达标的可以凭借自身制定的训练计划完成体能提升;合作小组赛可以设置“障碍接力跑”“足球比赛”等合作类的游戏,要求小组内部互相配合(比如两个人三条腿足球运动绕障后将球传给队友),学会合作配合,不因为个体实力的不对等而影响整个小组的比赛结果;创意赛可以设置学生自选项目,比如“绳花编排”“创意体能赛”,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自选赛进行安全教育,可以组织评选进行视频展示与评比,以此来增加学生的创意思维。

3.强化师资保障,完善评价支撑

教师专业素养与评价机制保障课后服务质量的核心。一是结合“理论培训+实践指导+反思研讨”一体化教师培训方式提升教师课程设计、分层教学能力。比如定期开展“微课工作坊”,就分层教学中遭遇的典型案例(比如如何设计进阶训练)、竞赛组织中的典型问题(比如如何设计公平竞赛规则)进行剖析。二是请专家开展“学生动机激发”培训讲座,让教师掌握对不同体能、技能学生的鼓励性语言与针对性的个性化语言。三是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开展高级教师的随堂听课、共同修订教案等让新的教师快速提升。建立“三维的评价体系”,技能评价(动作质量、动作表现等)、体能评价(如耐力测定、力量素质测定等)、素养评价(团队精神、体育精神等)。

结束语

“学、练、赛”视域,使初中校内课后服务系统性改革有了良好的思路与发展空间,进一步推进校内课后服务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机制——包括家长志愿者的服务以及与社区内的各类社会性资源场地的合作,从而“以体育人”。

参考文献:

[1]陈斌.“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创新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5,(03):152-154.

[2]王军涛.课后体育延时服务舒缓初中离异家庭学生孤独感的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