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全周期中的应用路径与前沿探索
任路宾
嘉祥同创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272400
引言
城市规划学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在全球城市化与精细化治理的背景下,规划的科学性与前瞻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期以来,依赖于滞后性统计数据与二维图纸的传统规划范式,在处理现代城市这一动态复杂巨系统时,响应迟缓、维度单一的弊端日益暴露。究其根源在于缺乏对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的实时、精准、多维的感知与认知能力[1]。
在此背景下,测绘科学的发展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关键性的技术路径。通过与卫星遥感、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测绘学已从传统的几何量测学科,发展为一门综合性的时空信息科学[2]。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也经历了一场根本性的重构:测绘的角色,已从规划前期的基础性服务提供者,演变为贯穿规划全生命周期、具有赋能与革新作用的共生性技术体系。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这一变革的内在逻辑,解析其核心应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3]。
一、历史沿革:测绘与城市规划关系的阶段性演进
回溯其发展历程,测绘与城市规划二者关系的演进,可清晰地划分为三个代表性的阶段:
工具性服务阶段:在前信息化时代,测绘工作以地面控制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为主。其核心产出是为城市选址、基础设施布局提供基础的几何与地形参考。在此阶段,测绘是一种前置性、工具性的技术服务,其任务在规划蓝图初步完成后即告一段落,二者关系呈现出典型的线性服务模式。
数字化支撑阶段: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RS)为代表的“3S”技术的出现,标志着转折点的到来。GIS 使空间分析成为可能,遥感为宏观监测提供了新视角。规划决策开始引入区位评估、可达性分析等定量方法。测绘的角色从单纯的测量转变为数据与分析能力的提供者,成为城市规划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智能化融合阶段:当前,以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BIM、时空大数据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正推动二者关系进入全新的融合阶段。测绘所构建的,已非静态的地图,而是一个与物理世界高度对应的三维、动态“数字底盘”。技术本身不再是后台的辅助工具,而是深度嵌入规划流程、驱动创新的核心引擎。测绘与城市规划正走向“一体共生”的深度融合。
二、应用广度:测绘赋能城市规划全流程
现代测绘技术已系统性地渗透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其赋能作用体现在规划的全生命周期。
在规划前期认知阶段,测绘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城市“洞察力”,使认知水平从传统“管中窥豹”跃升至“CT 扫描”式诊断。无人机倾斜摄影与激光扫描可快速生成厘米级实景三维模型,实现物理空间的全要素数字化;星载InSAR 技术可毫米级监测地表形变,提前预警安全隐患;高光谱遥感精确评估城市生态健康。这些技术构成了多维、高精度“体检”工具箱
在规划编制设计阶段,技术赋予了方案“科学推演与多维优选”的能力。建筑信息模型(BIM)与 GIS 的融合是其中的关键,它打通了从建筑单体到城市宏观环境的信息壁垒。规划师可在数字环境中量化分析天际线、风道、日照等指标;叠加人口、交通等多源时空数据,预测社会经济影响;VR 等沉浸式技术为公众参与和多方评审提供直观高效的平台。
在规划实施与管理阶段,技术实现了“动态追踪与闭环反馈”。无人机巡查结合三维模型比对,可精准监控建设进度与合规性[5] ;车载移动测量系统高效采集市政设施数据,为“一网统管”提供基础支撑;持续分析运行数据,动态评估规划效果,为滚动修编提供依据,形成“规划—实施—监测—优化”的闭环。
三、数字孪生——测绘技术与城市规划融合的新范式
若上述应用是技术层面的融合,那么城市数字孪生(Digital Twin)则是理论范式上的根本性跃迁。城市数字孪生并非三维可视化的代名词,实质是一个与物理城市在全要素、全状态、全周期上保持实时映射与动态交互的复杂虚拟系统。它集成了几何形态、物理规律、社会活动与管理规则于一体 [6]。
在这一框架下,测绘科学是数字孪生的“感知神经网络”与“时空基座”,依托“空天地”一体化观测体系,持续提供高保真、高时效数据,确保虚拟环境准确反映现实世界。在数字孪生环境中,城市规划的手段和潜力被极大拓展。它允许规划者进行全要素的模拟推演,如预测极端天气下的城市内涝风险,或评估新交通政策对通勤效率的影响。它支持多目标的决策优化,通过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沙盘演练”,寻找资源配置与应急响应的最优解。长远来看,它甚至可实现对物理城市设施的智能调控,使城市具备一定的自我调节与优化能力。这标志着城市规划正从传统的“蓝图式”预设,转向更为科学的“演化式”生成。
四、未来的展望:机遇、挑战与未来方向
然而,通往这一愿景的道路并非坦途,仍面临诸多挑战。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标准与互操作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海量时空数据背后的个人隐私保护与数据安全,是必须严肃对待的伦理与法律议题。同时,也必须警惕规划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技术至上倾向,避免因过度依赖模型而忽视城市内在的、复杂的人文与社会因素。
展望未来,测绘技术将向着更加“泛在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空间信息的获取将无缝融入城市基础设施。人工智能算法有望在规划方案的初步生成与优化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将规划师从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也将进一步从宏观尺度下沉到更关注个体体验的人本尺度。最终构建一个能更好感知、响应与服务于需求的智慧城市。
参考文献:
[1] 王名洋 , 于茜 , 管宇琦 . 测绘技术在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中的应用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5, (03):159-161.
[2] 董冲. 现代化城市规划中的测绘技术应用[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24,(04):180-182.
[3] 李丹峰 . 测绘技术在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应用 [J].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1,(09):69-71.
[4] 李雷立, 崔殿青 . 无人机测绘推进传统村落建筑数据化档案建立 [J].炎黄地理 ,2024,(12):99-101.
[5] 余坚 . 三维测绘技术在城市更新中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J]. 住宅与房地产 ,2025,(09):93-95.
[6] 薛媛媛 . 智慧城市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下的城市基础设施空间优化研究 [J]. 城市开发 ,2025,(13):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