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姑丽仙·达德力夏
塔什库尔干县融媒体中心 845250
引言
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传播手段的多样化、技术平台的智能化和受众参与的深度化。本文将从多个维度系统分析播音主持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逻辑,探索其创新发展路径与未来走向。
一、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分析
(一)传统播音主持艺术的特征与局限
传统播音主持艺术源于广播电视体系,强调语言规范、权威表达与结构化内容,传播方式以单向输出为主,受众参与度低。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这种模式逐渐显现出适应不足的问题。一方面,线性传播难以满足用户互动与即时反馈的需求;另一方面,内容呈现手段单一、缺乏视觉与情境融合,播音语言风格中规中矩,难以建立与年轻群体的情感共鸣。这使得传统播音主持在信息多元化、传播个性化的新媒体平台中影响力减弱,逐步面临边缘化的挑战。
(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变革需求
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与社交互动等形式,打破传统传播结构,构建出去中心化、实时化的传播环境,用户由“被动接收”转向“互动参与”。受众需求也从获取信息转向情感共鸣与认同,这对播音主持艺术提出新要求。其传播模式亟需转型,不仅要内容多元、语言亲切、情绪真挚,更要具备技术互动性。唯有融入新媒介思维,拓展表达方式,增强与用户之间的连接,播音主持艺术才能适应传播生态的变革,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融合创新与价值重塑。
二、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
(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正不断推动媒体内容的智能化生产与个性化推荐。播音主持艺术也在这一趋势下借力实现多方面拓展。例如,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可实现虚拟主持人参与节目制作,通过文本生成语音,实现全天候播报;大数据算法可精准分析用户偏好,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送;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可以营造沉浸式传播场景,丰富语言以外的感官体验,增强信息传达的立体性。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传播效率,也解放了播音主持人部分机械性劳动,使其更多专注于语言表达、内容创造与情绪连接,从而推动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创新。
(二)传播平台的多元化
随着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直播平台(如 Bilibili、微信视频号)、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荔枝)的兴起,播音主持艺术从过去的“广播 + 电视”双轨道传播转向“多平台并行、内容多终端输出”的新格局。在这种平台生态下,播音主持不再是单一意义上的主持人,而是“内容运营者”“表达创作者”“舆论引导者”,其角色边界更加模糊,工作内容更具多样性。在各平台上,主持人需要根据平台定位、受众特征调整表达策略,如在短视频中注重节奏感与视听冲击,在直播中强化互动性与即时性,在播客中追求深度与沉浸感。这种平台适配能力成为新媒体播音主持人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实现传播效能最大化的关键。
三、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内容创新
(一)话题选择的多样性
传统播音主持多以政策解读、新闻播报为主,内容结构固定,信息密度高但趣味性不足。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加关注与自身生活相关、情绪共鸣度高的内容,如生活常识、职场话题、情感咨询、社交趣闻等,这要求播音主持人拓展选题视野,构建多元内容体系。同时,热点事件、网络流行文化也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源泉,播音主持人应具备较强的信息嗅觉与选题策划能力,迅速捕捉社会焦点,实现内容的时效性与社会性统一。
(二)表达形式的个性化
个性化表达成为新媒体播音主持的显著特征。传统播音主持追求统一风格与专业规范,而新媒体播音主持更强调语言的亲和力、感染力与真实感,主持人可以根据自身语言习惯与情绪状态自由组织语言,形成个人表达风格与传播标签。此外,借助音效处理、表情动作、视觉符号等多模态手段强化信息传达,提高内容辨识度与传播力。个性化表达的实现不仅增强了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连接,也提升了节目的人格魅力与粉丝黏性,构建出新的“内容 + 形象”传播生态。
四、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人才培养
(一)专业技能的拓展
新媒体播音主持人才不仅要掌握传统的普通话语音语调、即兴口语表达、稿件撰写等基础技能,更要具备媒体融合能力、平台适应能力与技术操作能力。这要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改革课程结构,加入新媒体课程内容,如短视频策划与制作、新媒体语体训练、数字传播分析等,提升学生的多平台表达能力与内容适配能力。此外,应重视实训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校园融媒体运营、行业平台实习,提升其实践技能与市场敏感度。
(二)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人才的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文化素养方面,要求主持人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文化理解与艺术修养,以支撑多样化内容的表达与引导;创新能力方面,需善于构思新颖选题、开发互动形式、拓展传播场景;团队协作能力方面,主持人需在内容策划、技术执行、平台运营等多个环节中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高校与媒体机构应加强人才共育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媒合作,实现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同步提升。
五、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的未来展望
(一)发展趋势的预测
未来,播音主持艺术将在智能化、个性化与互动化方向上持续演进。人工智能将在播报、剪辑、脚本生成等方面广泛应用,提升节目制作效率与响应速度;个性化将促使主持人向“IP 化”发展,形成个人内容品牌并在多个平台延展;互动化则推动主持人与受众之间建立持续的、动态的关系,通过评论区、直播弹幕、粉丝社群等方式实现多点触达、多重互动。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将呈现出“全媒融合”“虚实共生”“跨界协同”的综合发展态势,与科技、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打造更具影响力的新型传播形态。
(二)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为实现播音主持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多个层面推进战略创新。第一,加强内容建设与技术整合,推动“内容为王”与“技术赋能”的双轮驱动;第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课程体系更新、实训平台升级与行业导师引入;第三,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构建播音主持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评估与质量监管机制;第四,加强高校与平台合作,推动实习实训项目与平台资源互通,为学生搭建成长路径。通过系统性创新路径构建,有望实现播音主持艺术从传统规范走向媒介融合、技术支撑与内容驱动并重的全新发展阶段。
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播音主持艺术,既面临舆论生态的重构、受众结构的更迭与传播机制的革新,也迎来技术赋能、内容自由与表达多元的广阔空间。唯有突破传统束缚,积极回应技术变革与受众需求的变化,从语言表达、内容选题到平台运营、人才培养等各环节进行系统性重构,播音主持艺术才能真正实现从“单一传播”到“多元互动”,从“标准表述”到“情感共创”的转型。未来,随着新媒介形态的不断涌现,播音主持艺术将在智能化与人文化、平台化与内容化的交汇点上,走向更具表现力与影响力的传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 曹泽壮 .AIGC 时代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路径展望——素养、情感与立场 [J]. 中国传媒教育观察 ,2024,(00):113-122.
[2] 张琦 . 播音主持艺术的传承与革新分析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4,(24):57-59.
[3] 赵胜涛 . 虚拟现实技术在播音主持领域的应用研究 [J]. 西部广播电视 ,2024,45(24):34-37.
[4] 丁治 . 新媒体技术浪潮下播音主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大众文艺 ,2024,(24):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