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运动
楼望平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 323000
引言
丽水运动为浙江省一次重要的地质构造运动,由马武平提出(1994),主要依据为丽水南明山南坡下白垩统永康群和上白垩统天台群地层存在不整合接触关系。以此为基础划分浙江省白垩纪盆地和地层已成为业界主流,但也有一种意见将方岩组归入晚白垩世,认为其与“天台群为同时代不同盆地的产物,或者认为天台群”就是火山岩夹层较多的永康群的。
本文以地质调查和区调地质资料查阅基础,通过盆地形态、控盆构造、变形特征等研究,对丽水运动的动力学性质、地质表现和对成矿作用的影响等有了一些新认识。
1、区域中生代中晚期地质背景
浙西南级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夏造山系,北东向丽水-余姚深大断裂在区内通过。自侏罗纪开始古太平洋板块开始向华南地块进行洋陆俯冲,引发了广泛火山活动,形成了陆缘弧。早白垩世晚期 - 晚白垩世(125-80Ma),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后撤,地壳总体处引张状态。形成了大量伸展火山- 沉积盆地。
2、丽水盆地概况
丽水盆地分布在丽水城区、碧湖镇、总体呈现北东向展布,积约 420m2 。可分为早白垩世碧湖盆地和晚白垩世莲都盆地,两者在丽水城区叠合。
碧湖盆地为断拗盆地,丽水-余姚深大断裂在近地表形成多条平行的北东向断层,在伸展背景下断块运动、沉降形成盆地。盆地地层为下白垩统永康群。走向总体为北东向,盆地两侧翘起,北西盆边向南东倾斜、东南盆边向北西倾斜,宽缓向斜状。下部馆头组地层分布于边部,产状较陡,上部方岩组较缓。
莲都盆地形态呈椭圆状状,地层为上白垩统天台群火山 - 沉积岩。为不对称的断陷盆地,东、西、南部受破火山半环状断裂控制,围斜内倾。北部受东西向正断层控制,盆地北界及南北轴线地层向北倾斜,从南到北,地层由老到新,产状由陡变缓。
3、丽水南明山南坡两期盆地的接触关系
丽水南明山南坡大门楼村一带,存在永康群与天台群的接触线,但被第四系掩盖,接触关系有两种不同看法,1/20 万区调成果认为是断层接触的。马武平、1/5 万区调成果等认为是不整合接触;主要依据为,北东走向的和和东西走向的天台群地层产状不协调,平面上走向有 50∘ 以上的交角,两者倾角也有区别,下部的永康群方岩组砾岩比较缓(10°),上部的天台群塘上组泥岩比较陡(35°)。笔者认为,这种产状组合并非是不整合接触直接证据。地层倾斜是盆地掀斜形成同沉积构造,上、下白垩统地层走向交角是主控构造方向不同造成的。与区域内其他盆地一样,由于形成于盆地发展后期,受掀斜作用比较少,方岩组为缓倾地层;保持了成盆期的原始产状,既没有叠加后期盆地的掀斜作用,也未受区域构造运动改变。塘上组相对比较陡,原因为受累计掀斜而作用影响,指示其为盆地发展初期形成。因此笔者认同此处两者为断层接触,该断层为莲都盆地南部的环状断裂。支持存在丽水运动和两期盆地的判断。如前所诉,两者两期盆地控盆构造体系、产出特征完全不同,边界清晰;地层倾角差异,也是盆地分期的有力证据。
4、丽水运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演化
依据丽水盆地的控盆构造和产状,可以判断区域构造应力场:早白垩世晚期为北西 - 南东向拉张、晚白垩世为南北向拉张。浙中、西南的早白垩世晚期盆地大多为北东向伸展盆地。晚白垩世盆地如金衢、仙居、天台盆地等,控盆构造均位于盆北,地层北倾,所指示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也是南北向拉张。与莲都盆地不同的是,这些盆地的控盆构造往往呈折线状,笔者认为这是继承了早期构造形成的。分布于浙西南的众多东西向萤石矿张性含矿构造产状均向南倾,与早白垩世晚期盆地控盆构造为同期产物。
在丽水大港头一带,发育有北东向宽达数公里压性断裂带,普遍发育片理化构造岩。此带在穿切了碧湖盆地,对莲都盆地没影响。片理化构造岩 K-Ar测年结果102-106Ma(浙江省地质院,2014)。
在浙西南区域测得早白垩世晚期盆地最新火山岩年龄 107.9±1.6Ma,晚白垩世晚期盆地火山岩最老锆石 U-Pb 年龄 98.7±1.7Ma (,2017)。综上,在早、晚白垩世的两次拉张之间,时限大致为 99-108Ma,区域构造应力场为北西 - 南东向挤压,即为丽水运动。丽水运动期间区域早白垩世晚期盆地抬升,北东向正断层反转为压扭性断层,控盆断层边部常发育产状陡立、甚至直立方岩组砾岩断块,碧湖盆地中局部发育有轴向北东向的牵引褶皱,指示北东向断层为左行压扭。
5 结论
丽水盆地为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两期盆地叠合组成。控盆构造和掀斜作用为盆地内产状差异的原因,区域应力场早白垩世晚期为北西 - 南东向拉张、晚白垩世为南北向拉张。两次拉张之间构造反转,为丽水运动。形成北西 - 南东向挤压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北东向伸展断层转化左行压扭断层。时限 99-108Ma。
参考文献:
[1] 马武平 . 论丽水运动 [J]. 浙江地质 [J],1997,13(1):8-12.
[2] 马武平 . 论浙江中生代晚期地层划分 [J],1994,18(2):91-101.
[3] 包超民 . 浙江中生代盆地成因类型划分及其形成机制 [J]. 浙江地质,1994,10(1):55-66.
[4] 浙江省地质调查院 . 浙江省 1:5 万双溪镇、丽水市、大港头镇、章村幅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R].2014.
[5] . 浙江省 1:5 万新建幅、壶镇幅、缙云幅、大园幅区地质调查报告 [R].2017.
[6] 马之力,李建华,张岳桥,董树文,宋传中,李勇 . 浙江南部丽水盆地地层时代及构造演化[J]. 中国地质,2016,43(1):56~71.
[7] 漆家福 ,杨 桥. 伸展盆地的结构形态及其主控动力学因素[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634-640.
[8] 浙江省地质院 . 中国区域地质志浙江志 [M].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