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高校财务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
李耿华 陈佳琪 周宓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20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办学治校提供了根本遵循,强调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高校在资金使用效能与资源配置规范性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高要求。当前,高校财务治理存在套取科研经费、经费绩效管理不完善等诸多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暴露出“重业务、轻政治”的传统治理弊端,更制约了高校治理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亟需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广阔场域。将党的建设、财务治理与思政教育三者有机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不仅是提升高校治理能力的内在需求,更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文献评述与研究框架
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单向融合,或聚焦于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与绩效提升,鲜有从跨学科角度对财务治理与育人机制协同进行系统探讨的成果。本文在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管理学及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资源的基础上,首次提出“治理场景思政化”的核心概念,并构建了“制度—技术—文化”三维协同模型,力图实现党建、财务与思政三大体系的深度互嵌,为高校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框架。
三、党建引领财务治理的嵌入机制
党组织在财务治理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政治引领与组织保障角色。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健全党委领导的联席会议制度,将党的纪律要求有机嵌入预算编制、经费监管、绩效评价等关键环节,确保财务治理的规范性。实践表明,部分高校已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例如,上海某高校创新性地将数据赋能管理决策,开展二级学院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工作。通过分析人员、教学、科研及基本运行等多方面的投入与产出信息,全面、准确地评估二级学院的运营效率和效果,为学院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显著提升了经费使用的合规率。通过推行“党建引领 + 财会监督”模式,将党组织决策与资源配置紧密结合,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些实践不仅有效强化了财经纪律的执行效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师生对校务治理的信任与认同感。
四、思政教育在财务治理场景中的实现路径
为突破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局限,充分发挥财务治理过程的育人功能,本文提出以下实现路径。一方面,开发融合类专业性与教育性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如《财务管理中的纪律与廉洁》《公共资金与社会责任》等,将经费使用规范、招标合规意识、绩效伦理等现实问题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另一方面,设计多样化的实践参与平台,如“学生党员财务监督岗”、“廉洁文化实践周”、“随手拍”监督系统等,引导学生在真实治理场景中树立法治观念、强化公共责任意识。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实践载体,更推动了价值引领与行为规范的知行合一,实现了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五、“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构建
实现党建、财务与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协同,需在制度、技术与文化三个层面建立系统化的长效机制。制度层面,应科学制定《党建引领财务治理效能评估指标》,并将其纳入基层党组织的考核体系,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技术层面,可搭建党务、财务、教务联动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党建数据与财务数据的深度融合分析,提升决策支持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文化层面,需通过开展“清廉财务”主题教育活动、典型宣传与负面警示等多维度举措,积极培育校园廉洁文化,使每一笔经费流动都成为传递制度自信的教育载体,最终筑牢“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坚实思想防线。
六、结论与展望
本文系统阐述了党建引领下高校财务治理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深入分析了“治理场景思政化”在拓展思政教育场域、提升治理效能方面的重要意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不同高校类型的实践案例,开展更大样本的实证检验,持续优化协同机制设计,力求为推动高校治理现代化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理支持和更具操作性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部分):
[1] 新华社 .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 [R]. 2022.
[2] 王晓佳 . 高校党建与财务治理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J]. 中国高等教育,2023(5).
[3] 李军,刘军.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治理的路径探索[J]. 教育研究,2022(11).
[4] 陈军等. 公立高校内部控制与廉政建设研究[M]. 北京:教育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