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服饰学视域下秦良玉服饰文物中的土家族民族信仰探究

作者

袁闹

重庆工商大学

一、秦良玉服饰的形制特征

1.1 蟒凤袍:礼仪性与身份性的统一

蟒凤袍为明代命妇礼服,通长 112 厘米,袖长 96.5 厘米,采用右衽大袖形制(汉式典型符号),圆领、宽摆,符合明代“品官命妇冠服”制度。其形制设计有三方面特征:其一,黄色面料的使用——明代民间禁用黄色,但秦良玉因“一品夫人”封号获准使用,彰显其政治地位;其二,大袖宽摆的结构——既符合明代礼服的“庄重”审美,又便于仪式性活动(如祭祀、受封)的穿戴;其三,对称式布局——前胸、后背、双袖均以凤纹为核心,下摆饰“寿山福海”,整体呈现“中心对称”的视觉秩序,强化了服饰的礼仪属性。

1.2 甲胄:功能性与象征性的融合

秦良玉甲胄为明代战服,通长162 厘米,由头盔、云肩、甲衣、甲裙、护腰、护心镜六部分组成,材质包括织金锦缎、鎏金铜泡、青缎镶边等。其形制设计体现“功能优先”原则:头盔为铜质,顶部饰花翎与红珊瑚顶,既保护头部又具识别性;甲衣以织金锦缎为面,内衬天青色团花细绫,兼顾轻便与防护;甲裙与护腰以鎏金铜块连接,增强腰部灵活性;护心镜为素面铜质,周边镂刻龙纹,既强化防御功能又凸显威严。整体形制遵循“实用—象征”双重逻辑,是军事需求与身份标识的统一。

二、秦良玉服饰的视觉符号

2.1 纹样符号:凤纹与龙纹的双重叙事

蟒凤袍的核心纹样为凤纹与四爪蟒纹。凤纹在双袖、前胸、后背以“飞凤”形态呈现,羽翼舒展,尾羽卷曲如火焰,象征“祥瑞”与“女性尊贵”;四爪蟒纹(明代官员礼服纹样,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分布于前胸后背,与凤纹形成“阴阳互补”,暗合秦良玉“代夫守土”的“男女共尊”身份。下摆“寿山福海”纹样(重叠山峦与波浪水纹)则寓意“国泰民安”,是土家族对“守护家园”的具象化表达。

甲胄的纹样以龙纹为主,集中于护腰铜块与护心镜周边。龙纹采用明代“鎏金”工艺,线条刚劲,龙首昂扬,龙身盘曲,象征“权威”与“力量”,与秦良玉“军事统帅”的身份高度契合。

2.2 工艺符号:等级与精神的双重表达

蟒凤袍以明黄为底色(明代最高等级色彩),凤纹以金线绣制,间缀红、橙、蓝等对比色,形成“富丽而不艳俗”的视觉效果。黄色的使用既符合“一品夫人”的礼制,又暗含土家族对“尊贵”的推崇;金线的光泽则象征“荣耀”,呼应秦良玉“忠君护国”的功绩。甲胄以织金锦缎(金、红、黑为主色)与鎏金铜泡(金色)为主体,青缎镶边(青色)为辅助。金色象征“权力”与“神圣”,红色代表“热血”与“勇气”,黑色与青色则传递“沉稳”与“克制”,整体色彩体系强化了“女将”的威严与理性。

三、秦良玉服饰的工艺技法与土家族传统

3.1 盘金绣:技艺传承与身份标识

蟒凤袍的凤纹与蟒纹采用“盘金绣”工艺,即以金线盘绕纹样轮廓,再填充彩线。这一工艺需“一图多线、针脚细密”,耗工费时,是明代宫廷与贵族服饰的典型技法。石柱土家族虽无文字,但通过“口传心授”传承了织锦、刺绣等工艺,秦良玉蟒凤袍的盘金绣或受汉文化影响,但其纹样(如“寿山福海”)

融入了土家族对“山水”的自然崇拜(石柱多山,长江穿境),体现“汉土交融”的工艺特征。

3.2 鎏金与镂刻:军事需求与工艺创新

甲胄的鎏金铜泡与龙纹镂刻工艺是典型的明代军事工艺。鎏金工艺(将金汞合剂涂于铜器表面加热)需精准控制温度,确保金层均匀;镂刻龙纹则需“深雕浅刻”结合,展现龙纹的立体感。这些工艺既满足军事防护需求(铜泡可分散冲击力),又通过装饰强化身份标识,呼应了土家族“实用—审美”的工艺观。

四、秦良玉服饰中的土家族民族信仰

4.1 对英雄精神的崇拜:“守护”的集体记忆

秦良玉服饰的核心功能是“身份标识”“一品夫人”的政治地位,和“军事统帅”的权威。这种“双重身份”的服饰表达,本质是土家族对“英雄”的集体崇拜。石柱地处渝东要冲,历史上屡遭战乱,土家族亟需“守护者”角色。秦良玉“代夫守土、抗清保民”的事迹,契合了这一需求,其服饰因此被赋予“英雄符号”意义,成为土家族“守护精神”的物质载体。

4.2 对女性力量的认同:“刚柔并济”的性别观

凤纹(象征女性)与龙纹(象征男性)在蟒凤袍中的并置,打破了“男龙女凤”的传统纹样等级,暗喻秦良玉“女性亦可称雄”的特殊地位。甲胄的功能性设计(如护腰的灵活性)与蟒凤袍的礼仪性设计(如大袖的庄重),则共同塑造了“刚柔并济”的女性形象。这种对女性力量的认可,源于土家族“女勤男耕”的传统分工(女性参与织锦、家务,男性主外),反映了土家族“男女共责”的性别信仰。

4.3 对吉祥生活的追求:“福泽绵长”的文化理想

“寿山福海”纹样与“飞凤”“祥龙”的组合,传递了土家族对“国泰民安”的向往。寿山(山峦叠嶂)象征“稳固”,福海(波浪起伏)象征“丰饶”,二者结合是对“土地肥沃、百姓安康”的祈愿;凤纹的“祥瑞”与龙纹的“权威”则强化了这种祈愿的“神圣性”。秦良玉服饰通过纹样将个体功绩(守护石柱)与群体理想(吉祥生活)绑定,使服饰成为民族文化理想的视觉化表达。

因此,秦良玉服饰(蟒凤袍与甲胄)是土家族民族信仰的集中体现。其形制设计、纹样符号与工艺技法,不仅反映了明代服饰制度与军事需求,更通过“英雄崇拜”“女性认同”“吉祥追求”等主题,传递了土家族的精神内核。从服饰学视角解析其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土家族历史的认知,更为民族服饰的当代传承提供了“符号—信仰”融合的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袁闹,讲师,土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