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作者

曾小玉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文化馆 725300

近年来,国家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节日列入重要的文化传承范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相关政策为传统节日的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1]。然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商业化浪潮对节日文化的内涵与参与度造成冲击,使部分节日逐渐失去应有的文化厚度,亟需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价值

1. 增强民族认同与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承载着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通过节日习俗、民间故事和仪式活动,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传递给一代又一代人。在当代社会,节日文化的传承能够强化民族归属感与认同感,使人们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并形成共同的文化情感纽带,推动社会的凝聚与团结。

2. 弘扬道德观念与生活智慧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与生活智慧,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追思、中秋的感恩等,这些价值观通过节日活动得以延续与深化。在当代社会,这种文化传承不仅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还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美德,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

二、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1. 年轻群体认知淡薄与参与度不足

在快节奏与高度娱乐化的生活环境中,许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了解,更倾向于将节日视为放假休闲的机会。这导致他们在节日活动中的参与热情不高,缺少主动传承文化的意识,难以形成与传统节日的情感连接[2]。

2. 节日文化价值弱化与商业化倾向

现代社会的消费文化使部分传统节日逐渐被商业化包装,其核心精神与文化意义被表面化、娱乐化,甚至被消费驱动取代。许多人在节日中更关注物质消费与促销活动,而忽视了其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与道德内涵,造成文化内核的弱化与传承力度的下降。

三、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迁策略

1. 强化教育与社区参与

教育与社区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学校教育能够系统地传授节日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而社区活动则能为居民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二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参与到实际活动中,从而形成认知与体验的双重积累。

以“端午节”为例,可以在学校开设节日专题课程,让学生了解端午的历史来源、民间习俗及其象征意义。同时,社区可以在节日前夕组织“包粽子体验日”和“龙舟文化讲堂”,邀请长辈讲述端午习俗的故事,并现场示范包粽子的技巧。学校与社区可联合开展“家庭节日任务卡”活动,学生在家完成节日相关的小任务,如与父母共同制作香囊、画龙舟彩绘等,并将成果带到学校分享。这种模式既能在课堂上夯实文化知识,又能在生活中增强节日体验,让学生从“听故事”走向“做节事”,形成深度记忆与情感连接。

2. 重塑当代价值体系

传统节日文化的核心价值需要与当代社会理念相结合,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活力。重塑价值体系并非改变节日本质,而是将其中蕴含的团圆、感恩、诚信、节俭等精神,与当前社会倡导的家庭关爱、环保理念、公益精神等融合,使节日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现代生活中积极向上的文化符号。

以“中秋节”为例,可以在保留赏月、吃月饼等习俗的基础上,引入环保和公益的元素。比如,在学校或社区举办“手工月饼制作赛”,要求参与者尽量使用本地食材与可降解包装,减少浪费与污染;同时结合公益捐赠,将部分手工月饼送到敬老院或困难家庭,让节日传递温暖与关怀。此外,还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家人合拍中秋祝福短视频”活动,让年轻人以创新方式表达团圆与感恩的情感。通过将传统节日精神与现代社会价值结合,使节日文化在当代语境中更具生命力与吸引力。

3. 融合核心理念与原则

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如敬老爱亲、勤俭节约、和谐共处等。要让这些理念真正进入人们的生活,需要通过现代传播手段与实践方式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融合过程中,应注重从节日活动中提炼核心原则,并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使节日精神不局限于特定时间,而成为日常生活的文化常态。

以“重阳节”为例,核心理念是敬老与关怀。学校可以在节日前组织“敬老故事分享会”,让学生采访身边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故事和人生智慧,并制作成图文或短视频在校园展出。社区可以同步开展“邻里助老日”活动,鼓励居民为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如陪伴散步、协助采购生活用品等。媒体平台还可以制作重阳节专题节目,传播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这样,重阳节的核心理念不再仅停留在节日当天,而是在持续的实践中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习惯与价值判断中,实现理念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4. 组织文化实践传承活动

文化实践活动是激活传统节日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可参与、可体验、可创作的活动,不仅能让人们亲身感受节日魅力,还能在实践中完成文化的自我传递。活动形式应多样化,包括手工制作、文艺表演、民俗体验等,使参与者在互动中获得情感共鸣,并将节日精神延伸到更广的社会层面。

以“春节”为例,社区可举办“我的春节记忆”主题展,征集居民的春节照片、手写春联和年夜饭故事,集中展示节日的多样风貌。同时,开设“年味手工坊”,让孩子们学习剪窗花、写对联、捏面人等民间技艺,并在活动结束后将作品带回家布置,延续节日氛围。还可以在春节前夕组织“社区年俗表演日”,邀请民间艺人表演舞龙舞狮、快板说唱等传统节目,让居民在参与与观赏中感受浓浓的年味。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节日文化得以“看得见、摸得着、玩得进心里”,真正实现了传承与活化的双重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社会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既面临挑战,也蕴含机遇。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使节日形式更加多元,但也带来了价值淡化与认同感减弱的问题。只有在保持传统核心精神的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行创新表达,才能让传统节日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继续发挥凝聚民族情感与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杭建 . 基于思政育人功能视角下传统节日文化传承探究 [J]. 知识文库 , 2023(17).

[2] 王茜茜 .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