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
王杰
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云南玉溪 653100
引言:
长期以来,在“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影响下,高中阶段的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处于边缘化境地,普遍存在“学校不重视、教师难施教、学生无心学”的现象。为扭转这一局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不仅是考查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更是倒逼学校开齐开足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提升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亟待我们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一、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背景与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音乐学业水平考试做出了其内涵、等级及对应的考试评价关系的详细说明,规定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实施建议,是指导中国普通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纲领。云南省印发的《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云南省普通高中音乐、体育与健康、美术学业水平考试基本要求 > 的通知》,规定高中音乐学科的考核从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过程性评价三个方面开展,主要以学生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大领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为主。
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是合格性考试,既是对高中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水平的认定,也是对其在校期间音乐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是学生取得高中毕业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行,有利于促进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利于促进教师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认知,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和优化音乐学科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当前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面临的主要挑战
尽管音乐学业水平考试意义重大,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
(一)城乡与区域差异显著,教育公平面临挑战
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学校之间,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不同学校的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和备考条件上存在先天不公。
(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科学性与规范性不足
一是过程性评价易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是理想模式,但在实践中,过程性评价缺乏科学、可操作的量化标准。二是技能考核标准难以统一。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的评价本身具有一定主观性,如何制定兼具科学性、可操作性且能尊重艺术创造性的细则,成为影响考试公平性与科学性的关键所在。三是笔试易于标准化。为便于大规模实施,过度依赖笔试可能导致音乐教学走向“纸上谈兵”,背离了美育重感受、重实践的本质。
(三)师资与配套资源短缺,实施保障严重不足
许多高中,尤其是县域及以下高中,音乐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结构单一,大规模推行考试后,师资数量不足、专业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被放大。同时,考试所需的场地、设备、音响器材等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许多学校难以保障。
三、优化云南省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路径探析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完善与发展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寻求突破。
(一)坚持分类指导与因地制宜,多维度促进教育公平
实施差异化标准,省教育厅可制定基础性、导向性的统一要求,同时允许各
地州、甚至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考试内容、形式、难度上制定弹性化的实施方案。
(二)构建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提升考试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一是强化过程评价。开发信息化管理平台,帮助教师便捷、客观地记录学生平时的艺术活动参与、作品创作、课堂表现等,使过程性评价可追溯、可量化、真实有效。二是细化统一评价标准。建立涵盖“认知、技能、情感”多维度的、具体化的评分量表,尤其对实践考核,要从音准节奏、技巧运用、艺术表现力、情感表达等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三是优化笔试与实践考核的结构。笔试内容应侧重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和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合理设定笔试与实践考核的分数权重,突出对艺术实践能力的考查。
(三)强化队伍建设与条件保障,夯实实施基础
加大音乐教师招聘和培养力度,可通过“区管校聘”、教师走教、购买社会服务等方式,缓解师资短缺矛盾。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评分标准等方面的专项培训,提升其教学与评价的专业能力。统筹整合考试资源,以县(区)为单位,建设一批标准化的音乐技能测试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和考官团队,供周边学校共同使用,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单个学校的投入压力。
四、结论与展望
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是我国美育评价改革迈出的关键一步,其导向意义和积极价值远大于其作为一项考试本身。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未来,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成功与否,并不在于其考核的难度和甄别的精度,而在于它能否真正引领音乐教育回归“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初心,能否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艺术兴趣,提升其审美和人文素养。我们应秉持一种发展性、建设性的态度,不断探索、调整与优化,逐步构建起一个兼具科学性、公平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Z].202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王耀华 . 关于普通高中音乐学业水平考试的思考 [J]. 中国音乐教育 ,2021(05):4-8.
[4] 杜永寿 .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背景下的音乐学科考试实施路径研究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42(03):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