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以师范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逯春晓

四川师范大学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不仅关乎育人环境的优化,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学校精神品格的关键途径。作为四川省历史最悠久的师范类高校之一,承载着区域文化传承、教师教育创新与社会文化引领的重要使命。立足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也可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路径模式。

一、理论依据与建设逻辑

(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理论

文化传承是校园文化体系的基础与灵魂。自1946 年创办以来,形成了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与人文底蕴,其校史、校训、名师群体和办学成就构成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在体系构建中,应注重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认同的文化符号。例如:通过数字化校史馆、师大精神故事化传播等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文化建设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新媒体传播、跨界文化活动、虚拟校园展览等创新载体,应与传统文化活动形成互补,使校园文化既能体现历史厚度,又具备时代温度。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出发点。的校园文化体系应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需求:

·大一至大二:重视价值观初塑与适应性教育,强化师范生职业认同与文化自信;

·大三至大四:强调专业精神与职业素养养成,提供跨学科文化交流与实践平台;

·毕业前后:注重社会心态与终身学习意识,确保文化教育与职业发展衔接。

这种分阶段、分层次的文化育人模式,有助于形成可持续、可跟踪的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二、双一流高校案例借鉴

(一)四川大学: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

四川大学在“双一流”建设中,将“中华文化全球传播”等重点学科群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通过学科主题活动、跨学科论坛和国际化交流,形成了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促机制。此模式对具有启示意义——可依托“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优势学科群,构建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跨界融合的平台,举办巴蜀文化多学科论坛、文化艺术季等,形成鲜明的文化品牌。

(二)电子科技大学: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

电子科技大学通过红色文化原创话剧、主题诗会、研学实践等形式,将红色文化元素嵌入学科教育和校园文化中,成功构建了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文化育人体系。可依托四川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如长征在四川的历史遗迹、革命纪念馆等),形成“红色文化 + 师范教育”模式,结合文学、音乐、美术等专业优势,推动红色主题文艺创作与展演,增强文化感染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特征基础

(一)师范教育的核心地位

在四川省师范类本科专业建设中历史最悠久,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师德师风建设是其文化建设的核心。应通过“适应期—成长期—发展期”的分阶段教育模式,将道德教育、职业认知、师德养成与学术能力提升有机结合。可设立“师德典范奖”“十佳育人故事”等荣誉项目,强化榜样文化引领力。

(二)多学科并存的文化融合潜力

学校学科覆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具备开展跨学科文化活动的条件。可通过“科技 + 人文”校园节、“艺术 + 教育”主题展等活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文化的交叉传播。

四、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构建路径

(一)精神文化建设

1. 传承与再诠释学校精神

提炼“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等核心价值,通过校史讲堂、师大精神宣传月等形式深化认同感,并结合时代语境进行现代化表达。

2.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建立“课堂 + 第二课堂 + 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信念教育体系,融入红色文化研学、优秀校友分享等模块,形成价值驱动的文化环境。

(二)制度文化建设

1. 组织保障机制

成立校级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明确部门分工与考核机制,确保活动策划、实施、评估形成闭环管理。

2. 激励与评价机制

设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奖学金、优秀社团奖等,推动学生和教职工积极参与文化创新与活动组织。

(三)物质文化建设

1. 校园景观与文化标识系统

建设巴蜀文化主题长廊、师范精神雕塑园等,将文化元素嵌入校园物理空间。

2. 文化设施与数字化平台

完善图书馆、艺术中心、学生活动中心等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文化平台,拓展线上文化活动与资源共享。

(四)行为文化建设

1. 学术与文艺并重

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文艺展演、体育赛事等活动,满足多元兴趣需求。

2.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建立长期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教育帮扶、社区服务等活动中践行社会责任。

五、长效机制与发展建议

1. 顶层设计与动态调整并行

校园文化建设需纳入学校发展规划,结合定期调研结果进行动态优化。

2. 品牌化与外溢效应

将巴蜀文化、师范教育、红色文化等核心元素打造成文化品牌,通过区域联动、国际交流增强学校文化影响力。

3. 全员参与与全程育人

构建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与实践融合的全覆盖文化育人体系,确保文化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结论

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应以文化传承与创新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借鉴双一流高校的融合型、品牌化、实践化经验,结合自身师范教育优势与学科多样性,形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能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更能为区域高校文化建设提供样板,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