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策略和实践
初良
新疆塔城地区额敏县二道桥乡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834600
引言:
全球动物疫病流行态势严峻,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对畜牧业生产构成持续威胁,我国畜牧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型,但中小养殖场仍占较大比重,防疫水平参差不齐,基层防疫资源分布不均、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突出,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和活畜调运频繁,疫病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剧,智能化监测、快速诊断等新技术的应用为基层防疫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1. 规范疫苗冷链运输管理,确保疫苗效价不降低
在运输环节必须配备具有温度记录功能的专用冷藏车,确保疫苗始终处于2-8 摄氏度的标准保存环境,运输过程中温度波动幅度不超过正负 1 个摄氏度,冷藏车需装备双制冷系统和应急电源,在突发情况下仍能维持 48 小时以上的恒温环境,储存环节要求各级兽医站建设标准化冷库,冷库温度均匀性控制在正负 0.5 摄氏度范围内,并配备自动报警装置,针对冻干疫苗和液体疫苗等不同类型产品,制定差异化的温度管理方案,冻干疫苗需在零下 15 摄氏度以下保存,液体疫苗则严格控制在 4 摄氏度恒温状态。运输过程中使用经过验证的保温箱和相变材料,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仍能维持 8 小时以上的有效保温时间,建立疫苗冷链追溯系统,通过电子温度记录仪实时监控运输全程温度变化,每批次疫苗的温度记录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 3 年,定期对冷链设备进行性能验证,包括温度分布测试和开门测试,确保设备在满载情况下的温度恢复时间不超过 15 分钟,加强运输人员专业培训,重点掌握疫苗装卸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理措施,每个运输班组至少配备2 名持证冷链管理人员。
2. 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点,阻断疫病传播途径
处理点建设需符合生物安全二级标准,配备高温高压化制设备和焚烧炉双重处理系统,确保处理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灭活率达到 99.99 个对数级,废气排放颗粒物浓度低于 30 毫克每立方米的环保要求,在工艺设计上采用 " 预处理 -高温灭菌 - 油脂分离 - 残渣处理 " 的标准化流程,处理温度维持在 140 摄氏度以上并持续 30 分钟,压力保持在 0.3 兆帕的工作参数,可彻底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等耐受力强的病原体,处理点设置严格的生物安全管控区域,划分原料接收区、处理作业区和成品存放区,各区之间建立物理隔离屏障和负压通风系统,空气流向保持从清洁区向污染区的单向流动 [1]。运输环节使用密闭式专用运输车,车辆配备自动装卸装置和消毒喷雾系统,每次运输完成后执行包括碱液喷洒和高温熏蒸在内的分级消毒程序,工作人员必须穿戴三级防护装备,包括连体防护服、N95 口罩和护目镜,并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处理点建立全过程监控系统,对处理温度、压力和时间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记录,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 5 年,同时配套建设洗消中心和实验室检测设施,可快速筛查常见动物疫病病原。
3. 组织村级防疫员实操培训,提升疫苗注射规范性
培训课程重点强化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标准接种方法的规范操作,要求学员掌握注射部位准确定位技术,确保疫苗注入深度达到 2.5 厘米的肌肉层标准,推注速度控制在 0.5 毫升每秒的适宜范围,教学采用 " 理论讲解 - 示范演示 - 分组练习 - 考核评估 " 的四段式培训模式,配备专用仿真训练模型和活体动物实操平台,使学员充分掌握不同畜种的注射要点,针对常见畜禽品种设置专项训练单元,猪只重点训练耳后三角区注射技术,牛羊侧重颈部肌肉注射操作,禽类则突出翅膀皮下接种方法,培训特别强调生物安全防护,要求操作人员全程佩戴无菌手套和防护口罩,注射器严格执行 " 一畜一针 " 制度,使用后的医疗废弃物必须投入专用锐器盒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疫苗使用规范方面,详细讲解冷链保存要求、疫苗回温技术和使用前摇匀方法,确保疫苗效价维持在0.8 个国际单位以上的活性标准,建立技能考核评价体系,注射部位准确率、操作流程完整度和动物应激反应程度等指标评估学员实操水平,合格标准要求注射误差范围不超过1 厘米,操作流程完整度达到 100% 。
4. 实施养殖环境定期消杀,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病
消杀方案采用环境采样检测与靶向消毒相结合的科学模式,重点对养殖场出入口、饲喂器具、粪污处理区等高风险区域实施强化处理,确保物体表面微生物载量控制在 100CFU 每平方厘米的安全阈值内,空气落菌数不超过 50 个 /皿的卫生标准,消毒剂选择遵循广谱高效原则,交替使用戊二醛复合物和过硫酸氢钾等新型消毒剂,工作浓度维持在2000 毫克每升的有效活性成分含量,作用时间保证30 分钟以上的接触时效。针对不同病原体特性制定差异化消杀策略,布鲁氏菌病防控侧重器械和产房的终末消毒,禽流感疫情强化环境物体表面的喷洒消毒,炭疽杆菌污染区域则采用焚烧结合石灰乳处理的综合措施,消杀作业严格执行 " 清扫 - 冲洗 - 消毒 - 干燥 " 的标准流程,高压冲洗机水压设定在100 巴以上,确保有机污物彻底清除后再进行化学消毒,建立消毒效果监测体系,采用 ATP 生物荧光检测仪实时评估消毒质量,表面洁净度读数要求低于 50个相对光单位。
5. 推行畜禽引种检疫隔离,防范外源疫病传入
检疫隔离场建设遵循生物安全三级标准,配备独立通风系统和污水消毒设施,确保空气交换率达到 12 次每小时的净化要求,污水余氯浓度维持在 2.0毫克每升的有效消毒水平,引种动物需经过 " 场外检疫 - 运输监管 - 入场隔离" 的三阶段管控流程,隔离期不少于 21 个自然日,期间实施每日临床观察和体温监测,针对不同畜种制定差异化检疫方案,种猪重点监测口蹄疫病毒携带状态,种禽强化禽流感病毒筛查,反刍动物则突出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 [2]。隔离期间采用 " 分区管理 - 单向流动 - 人物分流 " 的操作规范,划分清洁区、缓冲区和隔离区三个功能区域,人员进出执行更衣淋浴制度,物资传递经过紫外线和臭氧双重消毒,实验室检测配备荧光定量 PCR 仪和酶标仪等设备,对主要疫病病原的检测灵敏度达到 10 个拷贝数的分子水平,血清学检测要求抗体效价波动范围不超过2 个滴度梯度,建立引种动物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免疫背景、用药史和检测结果等关键信息,数据保存期限不少于 3 个生产周期,隔离期满后实施终末评估,临床检查合格率要求达到 100% ,病原学检测全部呈阴性方可通过放行。
结语: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优化与创新是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的重要保障,面对疫病防控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需要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完善基层防疫网络,提升快速响应和精准处置能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培训和区域协作,推动防疫工作向标准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 岩 . 基 层 畜 牧 兽 医 动 物 防 疫 策 略 和 实 践 [J]. 河 北 农业 ,2025,(02):125-126.
[2] 邹柳 , 肖大杰 . 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的优化策略 [J]. 中国畜牧业 ,2024,(20):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