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美术课堂中信息技术与绘画教学融合的模式构建

作者

左丹

重庆市大渡口区大堰小学  400000

引言

当前部分小学美术课堂仍存在“一支粉笔一盒颜料”的单调模式,学生容易因工具局限而丧失创作热情。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美术教学注入新活力:数字绘画板能精准捕捉笔触,在线素材库可快速调用参考图像,即时投影功能便于作品展示与互评。本文从教学工具选用、课堂活动设计、评价方式创新三方面,提出信息技术与绘画教学融合的具体路径。

一、基础工具的课堂适配

(一)硬件与软件的合理选择

选择合适的技术设备需要兼顾实用性和普及性。交互式白板作为教室标配设备,其触控功能可以直接替代传统黑板示范。教师用手写笔在白板上演示时,能够实时调节笔刷参数,这种动态展示比纸质范画更具教学优势。以《线描中的黑白对比》课程为例,传统教学中需要用不同浓度的墨水反复绘制对比范例,现在只需在 Procreate 软件中滑动透明度调节条,学生就能立即看到线条从深黑到浅灰的连续变化过程。对于学生端设备,配备基础款平板电脑即可满足需求,过高的配置反而会增加操作复杂度。学校采购时应选择兼容性强、续航持久的型号,避免因设备故障打断教学流程。软件方面要优先考虑教师接受度,SketchBook 这类界面简洁的绘图工具更受欢迎,其预设的铅笔、马克笔等常用笔刷能快速切换,适合课堂节奏。

(二)数字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师需要对教材涉及的图像、视频进行标准化归档,按照课标单元 - 教学主题 - 资源类型三级目录分类存储。比如在《家乡的老房子》单元教学中,仅靠教材提供的几张照片难以让学生理解建筑立体结构。通过整合在线博物馆的3D 模型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用手指旋转、缩放徽派建筑模型,观察马头墙的层叠关系和瓦片排列规律。这类资源需提前下载至本地服务器,防止网络延迟影响教学。对于写生类课程,可建立季节性的资源包,例如春季采集校园植物照片,秋季补充落叶特写镜头,使数字素材与实际观察对象同步更新。资源管理要注意版权问题,优先选用教育类开放授权素材,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网络图片。

二、典型课例的融合设计分析——以《箱板上的新发现》为例

课前探索阶段:教师提前在班级群发布任务卡:寻找家中废弃纸箱,用手机拍下它的造型特点。学生使用素描大师 APP(免费版)将纸箱照片转为黑白线稿,观察纸箱表面的纹理与结构。该 APP 操作简单,仅需点击滤镜 - 素描即可完成转换,学生也能独立操作。通过线稿预习立体构成中的切割、折叠概念,为课堂创作奠定基础。

课中创作实施

(一)分组协作流程

软件演示:教师用交互白板展示Tinkercad(3D 建模软件)基础操作,重点演示拉伸、凹槽工具如何模拟纸箱改造

方案设计: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两人负责绘制改造草图,两人用平板操作软件。例如将长方体纸箱顶部切割成波浪形,侧面添加圆形镂空窗

实时展示:每组通过无线投屏功能,将 3D 模型旋转展示,其他学生用便利贴标注最喜欢的设计点

(二)技术适配要点

选择 Tinkercad 而非专业软件,因其图标式操作界面与积木搭建逻辑契合小学生认知

限定工具使用范围:仅允许使用基本形状、变形、组合三个模块,避免功能过载

教师提前录制 5 分钟操作微视频,循环播放于教室显示屏,供学生随时参考

课后拓展延伸

学生将 3D 模型文件上传至班级美术云盘,系统自动生成包含创作过程的短视频(截取软件操作关键帧)。家长扫描作品二维码即可查看:原始纸箱照片→线稿分析→ 3D 设计图→同学评价标签。某学生设计的猫咪城堡纸箱获得28 位家长点赞,激发持续创作热情。

在课后,教师发放纸箱改造实践包,内含安全剪刀、胶枪、彩笔。要求学生根据数字设计图,用真实纸箱完成至少一处结构改造。该案例通过数字建模先行,实物改造跟进的策略,有效解决传统纸箱教学中构思困难、修改繁琐的问题。3D 软件的运用并非替代手工,而是将抽象设计具象化,降低空间想象难度。

三、融合教学的保障机制

(一)过程性评价创新

过程性评价通过记录技法尝试、工具使用等动态数据,形成多维能力画像。班级优化大师 APP 的标签系统可自动标注构图创新度、色彩调整频率、协作贡献值等维度,将抽象能力转化为可视化雷达图。例如在《箱板上的新发现》教学中,系统记录学生从纸箱拍摄到 3D 建模的全流程数据,教师通过雷达图发现某生空间想象力突出但手工执行力偏弱,随即为其定制虚拟拆解 - 实物验证的强化训练。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替代了单一评分,更通过数据轨迹让学生直观看到进步。

(二)时间管控方法

数字创作易引发学生沉迷特效调整,需通过结构化设计保障教学效率。例如在《画人像》教学中,教师将课堂分为观察 - 草稿 - 数字细化三个阶段,每阶段设定 15 分钟倒计时:观察阶段用投影仪展示人像比例图,学生用铅笔在素描纸上勾画轮廓;草稿阶段通过轻画图APP 扫描纸质稿,进行五官定位的虚拟调整;数字细化阶段仅允许使用基础笔刷,禁止添加滤镜或复杂背景。这种“分阶段、限功能”的设计,既保留了数字工具的辅助价值,又通过时间约束引导学生聚焦教学重点,实现技术使用与技能训练的平衡。

结论

信息技术与绘画教学的融合,本质是通过工具升级优化教学流程。实践中需把握“适度应用”原则,既保持美术学科的手工创作本质,又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的观察难、展示难、评价难等问题。这种融合模式既能提升学生兴趣,又能培养其数字素养与创新思维,最终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雅宁 . 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进策略探析 [J]. 中国新通信 ,2024,26(18):230-232.

[2] 王菊清 .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美术跨学科教学 [J]. 新课程 ,2024(19):108-110.

[3] 马倩倩 .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J]. 教育艺术 ,2023(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