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探析
方超杰
浙江中浩应用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1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迅速发展,大跨度桥梁数量不断增加,其结构安全与耐久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关键构件如主梁、索塔等承载力大、结构复杂,是桥梁安全运行的核心,传统检测手段存在破坏性大等问题,难以满足桥梁在役状态下的检测需求,无损检测技术因其高效、对结构无损伤等优势,在大跨度桥梁健康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保障桥梁运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一、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的概述
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是指在不破坏桥梁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利用物理等方法对关键部位进行结构状态评估,该技术主要应用于主梁、主缆、吊索等承载关键构件,通过声波、超声波、电磁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裂缝、腐蚀等潜在问题的探测,随着传感技术、数据分析的发展,无损检测逐渐向高精度、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当前,无损检测不仅在定期检查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实现长期在线监测,为桥梁结构健康评估提供重要依据,其在保障桥梁运行安全、延长使用寿命等方面具有显著意义,是现代桥梁运维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的无损检测技术具有显著优势,它能够在不破坏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精准检测,针对钢结构焊缝、索力构件等易疲劳的部位进行高精度探测,通过超声波、磁粉、涡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检测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构件内部缺陷情况,相比传统抽样检测,无损检测无需中断桥梁正常运营,大幅降低了检测过程中对交通的影响,真正做到“带病可测、不断可查”,提高了检测效率 [1]。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能够形成动态的健康监测数据,对于大跨度桥梁而言,温度变化、荷载波动、风振作用都会对关键构件产生不同程度的应力集中,无损检测可以通过周期性的检测方式,将数据快速反馈给养护部门,及时发现潜在隐患,特别是结合先进的传感器网络,能够实现远程监控,为桥梁运营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实时掌握结构状态的能力,为预防性养护提供了坚实基础,显著提升了桥梁的安全等级。
二、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
(一)无损伤检测
无损伤检测是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中最为核心的特点之一,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在不对桥梁结构造成任何破坏的前提下,准确获取结构内部的各类损伤信息,对于大跨度桥梁而言,其关键构件如主梁、吊索等通常承受着复杂且持续的应力作用,一旦发生损伤,不仅修复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在桥梁服役状态下对其进行连续的监测,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干预对结构造成的二次伤害,这不仅提升了检测工作的安全性,也有效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2]。无损伤检测技术具备良好的适用性,能够针对不同材质、结构形态进行检测方案的调整,常见的无损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涡流检测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能够满足桥梁关键部位的多样化检测需求,尤其是在一些高空的构件区域,结合无人机,能够实现远程的无损检测,大幅提升了检测效率,无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推动桥梁检测由人工向智能化转变,为实现桥梁结构的全天候健康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实时性强
实时性强是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的一项重要特点,它体现了现代检测手段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即时反应能力,传统的人工巡检往往存在时效性差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桥梁关键构件突发的损伤,而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布设多种传感器,可以对主梁、吊索等关键构件进行连续监测,实现结构状态的实时数据采集,尤其在桥梁遭遇极端荷载、地震等突发情况时,实时监测系统能够迅速反映构件受力,为管理部门提供快速响应的决策依据,极大地提升了桥梁运行的安全性[3]。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无损检测的实时性不仅体现在数据获取的速度上,更体现在数据处理的能力上,通过建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库,系统能够对采集到的实时数据进行快速比对,及时识别出异常信号,这种基于实时数据的智能分析机制,使桥梁运维从被动维修转向主动预警,大幅度提高了运维效率,此外,实时性的优势也为桥梁养护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时间窗口安排,避免了因信息滞后造成的误检、漏检,未来,随着 5G 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大跨度桥梁无损检测的实时性将进一步增强,为桥梁安全运行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保障。
(三)检测精度高
检测精度高是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的显著特点之一,直接关系到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有效性,大跨度桥梁的关键构件如主梁等通常承受着巨大的载荷的应力状态,旦出现微小裂缝、腐蚀,如未能及时,可能会演变为严重的结构性隐患,无损检测技术通过先进的物理探测原理,能够实现对构件表面的高精度探测,最小可识别的裂缝,甚至可达微米级别,从而为早期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提供了技术保障[4]。当前,应用广泛的高精度无损检测技术,包括超声相控阵、激光扫描、涡流检测等,这些技术不仅具备分辨率高的优点,还能根据材料特性与构件几何形状进行参数优化,提高检测适应性,在复杂环境或高空作业中,配合无人机等智能平台,还可进行远程、高精度扫描,进一步减少人为误差,检测精度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减少不必要的维修,还能为桥梁维护单位提供科学的养护依据,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四)适应性广
大跨度桥梁结构复杂,包含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多种构件,使用环境可能涉及高湿、高温等极端条件,无损检测技术能够针对不同构件特性选择相应的检测方法,如超声波检测适用于混凝土裂缝探测,涡流检测适用于金属表面缺陷识别,红外热成像适用于热异常区域定位,这种灵活的检测手段,使得无损检测技术可在不同类型桥梁下应用,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此外,适应性广也体现在无损检测技术对多种施工的响应能力上[5]。例如,在无法进行大规模停工的在役桥梁中,无损检测可通过远程操控设备进行边运行边检测,最大程度减少对交通的干扰;在高空、狭小或危险区域,可结合机器人等进行辅助检测,大大提高作业的可达性,同时,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检测设备不断优化,可根据桥梁结构模型进行三维建模,从而增强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无损检测技术的广泛适应性为提升桥梁全寿命周期的监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要点分析
(一)关键部位识别
在大跨度桥梁的无损检测过程中,关键部位识别是确保检测效果的首要对策,由于桥梁结构庞大、构件众多,全面检测既不现实也不经济,因此必须优先识别出对桥梁整体安全性的部位,这些关键部位通常包括主梁、主缆等,它们承担主要荷载并易受疲劳、腐蚀,对策应包括结合桥梁结构设计图纸、受力分析结果,采用结构重要性分析等手段,精准定位潜在风险集中区域,同时,大跨度桥梁还应根据桥梁所在环境条件对结构造成的影响,动态调整关键部位的识别范围,做到科学、有针对性的重点检测。为提高关键部位识别的效率,应构建桥梁结构健康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对历史缺陷分布、监测数据异常趋势进行挖掘,通过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等信息化平台,实现结构三维可视化管理,有助于从空间维度辅助识别高风险构件,同时,应强化与现场巡检、手工排查之间的信息融合,充分利用现场人员经验判断与系统分析结果的互补优势,提升识别质量,此外,大跨度桥梁可以建立分级检测机制,根据关键部位识别结果制定不同频次的检测策略,将有限的检测资源集中应用于高风险部位,提升整体检测的针对性。
(二)检测方法选择
在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中,检测方法的选择是决定检测成效的关键环节,由于不同构件的材料、结构形态、受力状态各不相同,单一的检测手段难以满足全方位的检测需求,因此,大跨度桥梁应根据构件材质(如钢结构、混凝土、复合材料)等因素,科学选用适配性强的检测方法,例如,钢结构适合使用磁粉检测、涡流检测;混凝土结构则可采用冲击回波、雷达扫描等方式,同时,在初期检测阶段应优先采用快速的筛查方法,一旦发现异常再结合高精度手段进行深入检测,从而实现高效的检测目标。为确保检测方法选择的科学性,大跨度桥梁应建立一套系统化的检测方法选型指南,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动态优化,大跨度桥梁可以设立多学科专家团队,针对桥梁类型、构件功能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佳检测组合,同时,大跨度桥梁应注重新型检测技术的引入,如利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激光扫描等,实现多源信息互补,提升检测覆盖率,此外,大跨度桥梁还应加强检测设备的校准,确保方法选择后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制定针对性的检测方案,提高检测系统的适应性,保障桥梁关键构件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三)传感器布设
在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中,传感器布设的科学性直接影响到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数据准确性,由于桥梁结构庞大且构件复杂,合理布设传感器可有效提升关键部位监测效率,避免盲区,大跨度桥梁应依据结构力学分析,确定应力集中、易损伤部位作为布设重点,如主梁跨中、吊索锚固段等,同时,大跨度桥梁应充分考虑桥梁的运行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外部干扰因素,选择具备抗干扰能力的高灵敏度传感器,布设方式应兼顾固定安装与移动检测相结合,确保在不影响结构功能的前提下,获得全面、连续的监测数据。为了实现智能化监测,大跨度桥梁应优先选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光纤传感器、多功能复合传感器,提高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大跨度桥梁可以建立桥梁结构信息模型(BIM),在三维空间中进行传感器布点模拟,优化其布设位置与数量,确保数据覆盖均匀、传输路径合理,同时,大跨度桥梁可以构建数据融合平台,实现不同类型传感器(如应变、加速度、温度、裂缝等)数据的同步采集,提高数据的关联性,大跨度桥梁还应定期对传感器系统进行维护,防止因设备老化或故障导致监测失效,通过系统化的布设策略,建立高效可靠的传感网络,为桥梁运行安全提供持续、动态的监测支撑。
(四)数据获取精度
在大跨度桥梁关键构件无损检测中,数据获取精度是评估结构健康状况的基础,对缺陷识别、损伤定位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提升检测数据的获取精度,大跨度桥梁应从源头抓好设备选型,根据检测对象的结构特点,选用分辨率高、灵敏度强的传感器及检测设备,如相控阵超声系统、高频涡流探头等,同时,大跨度桥梁合理设置检测参数,如采样频率、增益值,确保仍能精准捕捉微小损伤信息,此外,大跨度桥梁应加强现场操作的标准化,避免因人为因素造成数据波动,在不同气候中,如高温、潮湿或风沙条件,大跨度桥梁应配备具有良好环境适应能力的专业设备,并配置相应的隔热。为进一步保障数据获取的准确性,大跨度桥梁还需构建完善的数据处理与,建议建立多维度数据校验机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实时校对、误差分析与噪声过滤,剔除异常数据,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同时,大跨度桥梁可以引入人工智能,提升对海量检测数据中微小损伤特征的提取能力,避免因传统分析方法局限而产生的识别盲区,在数据采集平台上,大跨度桥梁应实现多通道同步记录,防止因设备故障造成数据缺失,此外,大跨度桥梁定期开展系统标定,建立动态校准机制,确保长期运行中的测量系统始终维持高精度水平,通过全流程的技术对策,有效提升无损检测系统的数据获取精度,为桥梁结构健康评估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基础,助力桥梁运维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
四、结语
大跨度桥梁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运行关系到交通畅通,关键构件无损检测技术凭借其高效、精准的特点,已成为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核心手段,通过科学识别关键部位、合理选择检测方法,可有效实现桥梁构件状态的实时掌握和早期预警,为延长桥梁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提供技术支撑,随着智能化的持续发展,无损检测将在桥梁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助力桥梁运行安全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沙经伟 , 范孟豹 , 曹丙花 , 等 . 金属构件硬度的无损检测研究进展与展望 [J]. 机械工程学报 , 2023(024):059.
[2] 苏三庆 , 刘馨为 , 王威 , 等 .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研究新进展与关键问题 [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 2020(012):042.
[3] 楚 勤 龙 . 钢 结 构 工 程 焊 缝 无 损 检 测 技 术 应 用 探 讨 [J].Engineering ScienceResearch & Application, 2022, 3(9).
[4] 吴赟 , 王玉洪 . 水泥混凝土成品构件无损检测技术探究 [J]. 砖瓦 , 2024(10):118-120.
[5] 张坤桥 . 桥梁预制桩施工机械裂纹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J]. 自动化应用 , 2024,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