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面向5G 网络建设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控研究

作者

梁雨晗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4290051993XXXX0109

5G 作为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正深刻重塑全球信息基础设施格局,推动智能制造、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通信网络相比,5G 网络在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但也带来了更高的系统复杂性和更严苛的项目建设要求。特别是在我国 5G 规模化建设背景下,通信工程项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组织协调压力以及政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有效识别、评估并管控这些风险,已成为保障 5G 通信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课题。

一、5G 网络建设背景下通信工程项目的特点与风险概述

(一)5G 网络建设的新技术特点

5G 网络依托高频段、大带宽与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等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通信性能瓶颈。毫米波(24GHz~100GHz)实现Gbps 级速率,但信号覆盖范围减小、穿透力减弱,需密集部署基站。分布式架构、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软件定义网络(SDN)提升了灵活性与资源利用效率,但也加大了系统集成与运维难度。5G 针对 eMBB、mMTC、uRLLC 三大应用场景,要求工程具备差异化建设能力,技术复杂性明显提高。

(二)5G 通信工程项目的主要特点

5G 项目涵盖无线接入网、核心网、传输网等多系统协同建设,涉及边缘计算(MEC)、室内分布系统(DAS)等多种设备,整体集成度高、接口复杂 [1]。项目地理环境多样,需根据实际制定差异化方案,施工协调难度大。以国内运营商为例,单一城市 5G 宏基站部署量普遍超 5000 站,工期紧张,对供应链与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项目投资巨大,风险失控将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三)通信工程项目常见的风险类型

技术风险集中在新技术不成熟、系统兼容性差、设备稳定性不足,尤其高频小基站与Massive MIMO 部署易产生信号盲区。管理风险体现为多方协同不畅、信息传递失误、计划脱节。经济风险涉及设备采购超支、施工费用增加、投资回收周期延长。法律与政策风险受地方规划、频谱分配与审批流程影响。外部环境风险包括自然灾害、施工安全事故、社会舆论干扰及疫情等不可控因素。

二、5G 通信工程项目风险成因分析

(一)技术复杂性引发的风险

5G 关键技术如 Massive MIMO、毫米波、网络切片与边缘计算虽推动了性能提升,但标准体系尚未完全统一,设备厂商之间接口兼容性差异较大,增加了项目系统集成风险。部分国产设备在大规模部署中暴露出功耗偏高、稳定性不足、散热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基站运行故障率上升,影响网络质量。工程技术人员对新技术掌握不充分,尤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小基站布局、5G 与现有4G 协同部署过程中,常因缺乏经验导致重复施工、资源浪费。

(二)管理与组织因素导致的风险

5G 通信工程通常由运营商、设备供应商、设计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联合实施,组织结构复杂,信息沟通链条长,易出现职责边界不清、信息传递滞后问题。施工计划与资源调配若缺乏统筹,易造成设备到货延误、施工队伍闲置、建设进度无法保障。同时,部分项目供应链管控薄弱,存在假冒伪劣材料、设备参数不达标等质量隐患,严重影响项目整体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经济与政策环境变化的影响

5G 建设资金投入巨大,项目资金安排与投资回报存在时间差,若前期成本控制不力,极易导致预算超支、投资效益降低。此外,政策环境变动带来不确定性风险,部分地区因土地审批、环保政策收紧,基站选址受限,规划频繁调整,工程设计与实施被迫反复修改,直接影响工期与资金投入。

(四)外部不可控因素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部分山区、沿海、高寒地区 5G 建设受限于地形与气候条件,存在设备运输困难、施工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对基站设施破坏严重,易造成网络中断。社会因素方面,部分公众对基站电磁辐射存在误解,基站建设面临阻力,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此外,突发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劳动力供给与设备供应链,导致工程停工、延期。

三、面向5G 网络建设的通信工程项目风险管控对策

(一)强化前期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

项目启动阶段,应建立系统、全面的风险识别与排查流程,涵盖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环境等各类风险源,做到风险前置管理 [2]。可采用工作分解结构(WBS)将项目任务细化,结合风险矩阵法对各环节的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确保评估结果具备可操作性。参考南方某城市 5G 大规模部署案例,通过总结历史项目中常见的设备兼容、选址受限、审批滞后等问题,提前制定针对性措施。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依托项目管理信息系统(PMIS)对施工进度、供应链动态、外部政策环境实施实时监控,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设备短缺、施工冲突、自然灾害等潜在风险,制定科学预案,最大限度降低不确定性。

(二)完善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需根据项目特点,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推动运营商、设计单位、施工团队、设备供应商间高效协作,打破信息孤岛与管理盲区。施工计划应引入精益管理理念,合理配置人力、设备、材料资源,动态优化施工工序,严格控制关键路径,确保工程进度与资源利用最大化。供应链管理方面,需建立权威的合格供应商名录与设备验收标准,坚决杜绝劣质材料与不合格设备进入施工环节,保障项目整体安全与稳定。通过推广标准化、模块化施工技术,如广泛应用预制化一体机房、集成式小基站、快速拼装配套设施,不仅提升了建设效率,还降低了重复施工与返工风险,提高项目整体质量。

(三)提升应急响应与动态调整能力

针对暴雨、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项目需建立完善的多层级应急预案体系,明确不同类型风险的响应流程、责任人、应急资源配置,确保突发情况下快速有效处置[3]。各区域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例如部分沿海省份在台风季节开展的 5G 基站抢修实战演练,有效检验和提升了团队应变与协同能力。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构建实时动态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施工进度、设备状态与外部环境变化,发现苗头性问题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实现风险早预警、快响应、精准处置,最大程度降低事故损失与工程延期。

(四)依托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机制

项目团队应密切跟踪国家及地方 5G 发展政策变化,主动对接工信、规划、自然资源、环保等政府部门,争取在专项资金、用地审批、频谱资源等方面获得政策倾斜与支持,降低制度性障碍。合同管理中需明确各方风险责任划分、工期节点、质量标准、违约赔偿等条款,避免因责任不清引发的法律纠纷。同时,强化全过程法律合规性审核,确保基站选址、建设、验收、运营等各环节严格遵循相关法规标准,降低因政策变动、环保投诉或法律诉讼导致的项目中断与经济损失风险。

总结:5G 通信工程项目在技术复杂性、管理协调、政策环境及外部因素等方面存在多重风险,直接关系到网络建设质量与投资效益。通过强化风险识别与动态评估、完善全过程管控体系、优化应急响应机制,以及依托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可有效降低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实施的影响,保障 5G 网络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助力信息基础设施发展。

参考文献:

[1] 左文辉 .JT 公司 5G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D]. 南昌大学 ,2021.001645.

[2] 邱 增 礼 .5G 通 信 工 程 建 设 的 项 目 管 理 研 究 [J]. 中 国 新 通信 ,2021,23(13):30-31.

[3] 田彧哲 .5G 通信工程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D]. 天津理工大学 ,2024.0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