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从山西文化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作者

岳淼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 030023

山西因为一款游戏火了!如山西人一般憨厚老实、不善言辞的山西终于出圈了,吸引外省甚至外国游客的不仅仅是游戏里的古建筑,更多的是山西丰厚的文化底蕴,正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个性鲜明的晋文化,是中国人类的祖先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也是与少数民族交流融合之地,这样璀璨的文化是如何得以保存与传承的?

一、文化传承的途径

(一)学校教育

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山西历史上,有一所有巨大影响力和极高地位的学校,那就是山西大学。山西大学成立于 1902 年,是在清政府推行“新政”是筹建的。其前身是位于今山西太原阳曲县的晋阳书院,明末因战火倾废,清顺治年间移于太原府治东南侯家巷。清雍正年间,“晋阳书院”之名正式恢复,书院也由地方官办,一跃成为国家创办的晋省最高学府。1902 年与令德堂合并,改建为山西大学堂,书院生徒亦转为大学堂学生。晋阳书院在其存在的三百余年时间里,集学术研究与教育为一体,为山西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傅山等人是其得意门生,之后应邀到书院讲学,这种讲就是学的风气一反“清谈危坐”的颓废学风。

说到它的起源——“书院”,它起源于宋朝,属于私学。在古代,学校分官学和私学。官学是政府为培养官僚,想要统一思想(独尊儒术)而设立,体现了等级性和阶级性,也就意味着不是人人都能上。而私学就不一样了,据传孔子最早创立了私学,后有了基层教育,到宋代书院私学达到高峰。正所谓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在中国古代,官学和私学相结合,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也培养了人才。

在创立之初,山西大学堂与京师大学堂和北洋学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可见它在当时的地位之高。而同一时期的京师大学堂的建立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将大学定位于“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并且顺应近代的时代特征,注重自然科学与实用技能的融汇,能更好的做到经世致用。大学在近代有很浓厚的时代性,培养了一批救亡图存的优秀人才。

到了现代,学校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到六十年代中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期间一度遭到破坏,知道改革开放后又重回正轨,本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宗旨,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同时也普及了教育,提升了国民的文化水平。伴随着国家教育的发展和政策的调整,山西大学也在顺势发展,在 1995 年国家科教兴国政策的引领下,创办了计算机专业,并在现在成为山西大学的王牌专业之一。因此我们说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

除了学校外,山西地方特有的印刷书也传播穿陈了山西文化。五代北宋时期,山西的刻书成就不太突出。待到金代时,雕版印刷在北方独放光彩,山西平阳成为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平阳设置了全国最大的主持雕版印刷书籍的机构——“书籍所”,选址于此也与该地周围具备纸、墨、枣梨木等刻印材料,且质量属上乘(其特点是不变色、虫不蛀)密切相关,平阳成为金朝最大醉主要的雕版印刷中心,它的平水刻盛极一时,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赵城金藏》,曾经存放在广胜寺,抗战期间,为防止日本人盗走,七年之间辗转各地,在 1945 年内战结束后被运回北平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 《赵城金藏》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韩文大藏经刻本,是平阳雕版印刷中心平水刻板画的杰出代表,与《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并列被称为国家图书馆四大书馆之宝,具有极高的文献和文物价值。上世纪墨出版的《中华大藏经》也是以此为主要底本编纂的,现在山西省博物院收藏有该经残卷。印刷书也由于整合多项技术、打破了文化垄断而助推了文化的大众化,被视为“新一代的书籍”,山西文化也因在雕版印刷书籍的推广而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与传承。

(三)图书馆和博物馆

正如前面提到的《赵城金藏》收藏在国家图书馆,山西的图书馆和博物院也有悠久的历史,其藏书和藏品也不计其数。

山西博物院,1953 年改称山西省博物馆,2004 年新馆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2008 年起免费向公众开放。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 7 个历史文化专题构成。现有藏品50 余万件,承担上百个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

山西省图书馆,1957 年成立山西省图书筹备处,与博物馆分离。馆藏总量 374 余万册,其中包含图书、报刊、古籍等,以及如《山西通志》这样的珍稀地方文献,在文献开发和古籍开发方面有一定成果。

二、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我们欣喜先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的同时,这些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困境有两方面:一是战争、城市化、工业化和偷盗行为带来的故意人为破坏;二是自然灾害、年代久远、年老失修等自然因素所为,加之文化遗产有它独特的历史和学术价值,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财富,是民族的象征,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些使得我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

提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古代有私人收藏,近现代有立法保护,比如,我们国家在 1982 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同时还在1985 年正式加入《世界遗产公约》,2004 年中国又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由私人收藏到国家立法再到国际合作,可见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世界遗产公约》中确立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面对世界遗产因各种因素受到破坏,我们本着修旧如旧原则,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山西几乎都是文化遗产,比如物质文化遗产有: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皮影戏、晋剧等。作为山西一份子,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珍爱文物,讲好山西故事,把晋善晋美的山西故事传播开来、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保护与传承研究 . 柯丽娜 . 艺术评鉴 ,2019(16)

[2] 莲花山“花儿”的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 . 刘梦涵 . 黄河之声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