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作者

刘觅

湖南省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在房屋建筑工程领域,基础底板、地下室墙体等关键构造常采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其承载能力强、整体性能良好的特点显著。但施工期间,水泥水化热形成的温度应力易使混凝土出现裂缝,对结构安全构成威胁,随着建筑工程规模扩大与复杂度增加,传统施工技术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急需结合新材料、新技术探索适应性更强的施工路径。

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核心难点分析

(一)温度应力控制难题

大体积混凝土构件因较大的截面尺寸,使得水泥水化产生的热量难以快速扩散,内部温度可攀升至 60-80℃,混凝土里表超过 25°C 的温差,形成明显温度梯度,由此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当这种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贯穿性裂缝便会出现,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二)裂缝预防与控制复杂性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配合比设计方面,胶凝材料用量过多会增加水化热,骨料级配不良则降低混凝土密实度;浇筑振捣过程中,振捣不足易出现蜂窝麻面,振捣过度会导致分层离析;养护阶段,过早拆模、湿度不足会加速混凝土表面失水,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显著增加了收缩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三)施工工艺衔接挑战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常采用分层分段连续浇筑,施工缝处理质量直接关系到结构整体性。传统凿毛工艺难以保证界面均匀,容易造成新旧混凝土结合不紧密,留下渗漏隐患,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调节、布料顺序安排,需要根据构件尺寸、钢筋分布情况进行精细调整,对施工现场的组织协调和技术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

(一)原材料与配合比创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根基在于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的系统性优化,胶凝材料、骨料级配、外加剂三者的协同调整,能从根本上降低水化热产生,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与整体稳定性。在胶凝材料体系构建方面,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矿粉等低水化热材料成为关键选项,这些材料通过部分替代普通硅酸盐水泥,能够直接减少单位体积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总量。不同材料的复掺使用更具技术优势,通过调整各材料的掺量比例,可以改变水泥水化反应进程,延缓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有效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速率。骨料级配的优化是提升混凝土性能的重要环节。粗骨料选用 5-31.5mm 连续级配碎石,并严格控制含泥量在1% 以内,以确保骨料之间形成紧密堆积结构;细骨料采用细度模数 的中砂,通过粗细骨料的合理搭配,能够显著减少骨料空隙率,降低胶凝材料的填充需求,优化后的骨料级配不仅可以提升混凝土的流动性,便于施工浇筑,还能有效减少因收缩变形产生的裂缝风险。外加剂在混凝土配合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缓凝型减水剂能够将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至6-8 小时,使水化热释放过程更加平缓,避免内部温度集中升高。

(二)浇筑工艺精细化设计

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工艺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着结构的成型质量,分层分块浇筑策略与振捣工艺的协同优化,是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避免出现质量缺陷的关键所在。分层分块浇筑需要依据构件的具体尺寸和形状制定详细方案,对于厚度较大的基础底板,通常采用“斜面分层、薄层浇筑”工艺,将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 500mm 左右,确保上层混凝土在下层初凝前完成覆盖,以此保证层间结合紧密。浇筑过程中,布料顺序和速度的控制尤为重要,需要结合混凝土的流动性、初凝时间等参数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混凝土流动性较大时,可适当加快布料速度;当接近初凝时间时,则需放缓速度,避免出现局部堆积导致振捣不充分或过振现象。振捣工艺的核心在于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和均匀性,采用行列式振捣方式时,振捣点间距应严格控制在不超过振捣棒作用半径的 1.5 倍,一般为 40-50cm,单次振捣时间以 20-30 秒为宜。振捣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混凝土表面状态,以表面泛浆、不再下沉、无气泡溢出作为密实度合格的判断标准。

(三)智能温控技术应用

温度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面临的核心难题,智能温控技术的应用实现了温度管理的精准化和自动化。预埋冷却水管系统与智能监测体系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一套完整的温度实时调控技术体系。预埋冷却水管系统通过在混凝土内部布置蛇形管道网络,利用循环水带走水化热冷却,冷却水管距混凝土边缘距离为 1.5-2.0m,通过调节水流速度和水温,控制进水温度与混凝土最高温度之差,温度宜为 15℃ -25℃。冷却水管的布置并非简单的规则排列,而是需要结合构件的形状、尺寸进行三维设计,确保降温效果能够均匀覆盖整个结构。在结构拐角、厚度突变等温度应力集中区域,可适当加密水管布置;在平面尺寸较大的区域,则需考虑水流方向,避免出现冷却盲区,水管材质的选择也很关键,通常采用导热性能良好、抗腐蚀性强的金属管材或塑料管,以保证冷却效果和使用寿命。

(四)养护体系创新设计

混凝土养护直接关系到强度增长和裂缝控制效果,创新养护体系通过材料、设备与自动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混凝土硬化创造理想环境。多层复合养护工艺针对混凝土不同凝结阶段的特点制定。初凝前,及时覆盖塑料薄膜,隔绝水分蒸发通道,保持混凝土表面湿度,为水泥水化反应提供充足水分;终凝后,铺设棉被、岩棉板等保温材料,并在外围设置挡风屏障,减少热量散失,减缓混凝土降温速率。冬季施工环境下,还需在保温层下增设电加热毯,通过温度传感器的实时反馈,自动调节加热功率,将养护温度稳定维持在 5℃以上,确保水泥水化反应能够持续进行。喷雾养护技术借助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养护过程的自动化和精准化,在混凝土表面安装雾化喷头,通过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表面含水率,当湿度低于 90% 时,自动启动喷雾装置。喷雾频率和时长并非固定不变,而是根据环境温度、风速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在高温干燥天气下,增加喷雾频率;在风速较大时,延长单次喷雾时间,相比传统人工洒水养护,喷雾养护技术能够更均匀地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状态,避免出现干湿循环,显著降低因干燥收缩产生的裂缝风险。需要定期、经常检查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施工分部,以此提前干预、提前处理。可选蓄水保温养护,设定40mm 的蓄水深度,考虑到基础筏板面积大,在筏板边缘砌筑 50mm 高档水坎,造价成本高,因此选择草袋覆盖 + 塑料覆盖法。

结束语:

房屋建筑工程品质保障的核心在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提升。从原材料配合比的精准调配、浇筑工艺的细致实施,到智能温控与养护技术的有效运用,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温度应力控制与裂缝预防效果。结合超高性能材料和智能建造技术趋势,需探索数字化管理和绿色施工方法,依项目实际制定方案,严格把控过程,确保建筑结构长期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 何广全 . 船闸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关键技术 [J]. 中国水运(下半月),2022,22(6):62-64.

[2] 鲍威 . 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 [J]. 四川建材 ,2024,50(08):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