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安全管理信息化对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杨欣利

天津环捷物流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457

1 安全管理信息化的内涵及对安全生产的作用机制

安全管理信息化具有特定的技术内涵,其通过多维度作用机制影响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1.1 安全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涵

安全管理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过程。其核心包括:构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风险辨识、隐患排查、作业许可、培训记录等管理要素的数字化存储与流转;通过传感器、监控设备等实现生产现场安全数据的实时采集,如设备运行参数、环境指标、人员作业状态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安全数据进行挖掘,识别风险规律与隐患趋势;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上下级单位及外部监管机构的安全信息互通。其本质是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安全管理的效率、精度与协同性。

1.2 对安全生产的直接作用

安全管理信息化直接作用于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提升管理效能。在风险管控方面,通过数字化风险数据库与动态评估模型,可快速识别生产过程中的新增风险与变化风险,实现风险分级管控的精准化;在隐患排查方面,信息化系统支持隐患上报、整改、复查的闭环管理,通过移动端应用实现隐患实时上传,避免信息滞后与漏报;在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电子作业许可系统可规范审批流程,关联风险预警信息,确保高风险作业的安全条件落实。

1.3 对安全生产的间接影响

安全管理信息化通过改变管理模式与文化,间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升。在管理模式上,推动安全管理从“事后处理”向“事前预防”转变,通过数据积累与分析实现风险的提前预警;在责任落实上,数字化记录明确各环节的管理责任,便于追溯与考核,强化全员安全责任意识;在培训教育上,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开展安全培训,提升培训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增强员工安全技能;在文化建设上,信息化带来的透明化管理与即时反馈,有助于形成“数据驱动安全”的文化氛围,提升全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2 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在推进安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影响其对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效果。

2.1 技术应用与管理需求脱节

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设计与企业实际管理需求不匹配。部分系统功能冗余,过度追求技术先进性而忽视实用性,如复杂的操作流程增加基层员工的使用负担;数据采集与管理目标脱节,采集的数据未围绕核心风险点与管理重点,导致数据价值低、分析困难;系统兼容性差,不同部门、不同环节的信息化系统独立运行,数据难以互通,形成“信息孤岛”;技术更新滞后于生产工艺变化,当企业引入新设备、新工艺时,信息化系统未能及时适配,导致安全管理出现盲区。

2.2 信息化体系构建不完善

支撑安全管理信息化有效运行的体系存在短板。数据标准不统一,不同来源的安全数据格式、定义不一致,影响数据整合与分析的准确性;安全信息系统缺乏有效的维护机制,硬件设备老化、软件漏洞未及时修复,导致系统稳定性差,甚至出现数据丢失;网络安全保障不足,安全管理信息涉及企业核心生产数据,若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能面临数据泄露或被攻击的风险;缺乏长期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多为短期项目式推进,未能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持续优化系统功能,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2.3 人员能力与信息化要求不匹配

企业人员对安全管理信息化的适应能力不足,制约系统效能发挥。管理层对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部分将其视为技术部门的职责,缺乏对业务流程重构的重视,导致系统与管理脱节;基层员工信息化操作技能不足,尤其是老员工对数字化工具接受度低,影响数据采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既懂安全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足,难以应对系统开发、数据分析师等工作;员工对数据价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利用数据指导安全工作的意识,导致信息化系统沦为“记录工具”而非“决策支持工具”。

3 优化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的策略

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对企业安全生产水平的促进作用,需从技术适配、体系完善、能力提升等方面系统优化。

3.1 推动技术应用与管理需求深度融合

以管理实效为导向优化安全管理信息化技术方案。开展前期需求调研,结合企业生产特点与安全管理痛点,确定信息化系统的核心功能,避免功能冗余;建立“业务驱动技术”的开发模式,由安全管理部门主导系统设计,确保技术实现与管理流程一致;推进系统集成与数据互通,打破部门壁垒,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风险、隐患、作业等数据的关联分析;建立技术动态更新机制,定期评估系统与生产工艺的适配性,及时升级功能模块,确保对新型风险的覆盖。

3.2 完善安全管理信息化支撑体系

构建保障信息化系统高效运行的配套体系。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规范,明确各类安全数据的采集范围、格式要求与质量标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可用性;建立系统运维与升级机制,配备专业运维团队,定期进行设备检修、软件更新与漏洞修复,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强化网络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措施,保护数据安全与系统不受攻击;制定长期信息化建设规划,分阶段推进系统功能完善,将信息化投入纳入企业年度预算,确保持续投入。

3.3 提升人员对信息化的适应与应用能力

通过培训与机制建设增强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加强管理层理念培训,使其认识到信息化对安全管理模式变革的推动作用,主动参与流程优化与资源协调;开展分层分类的操作技能培训,针对基层员工设计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与实战演练,提升系统使用熟练度;引进与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招聘相结合,建立具备安全管理与信息技术双重能力的团队;建立激励机制,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果纳入员工考核,鼓励员工主动利用数据开展安全工作,形成“用数据说话、靠数据决策”的工作习惯。

结束语

安全管理信息化通过直接优化管理流程与间接塑造安全文化,对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存在的技术与管理脱节、体系不完善、人员能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技术适配、体系完善、能力提升等策略解决。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 等技术的发展,安全管理信息化将向更智能、更主动的方向演进,通过实时风险预警、自动应急响应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推动企业实现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刘海军, 侯书林. 企业管理创新中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 科技经济市场 , 2025, (01): 113-115.

[2] 卢建平 . 安全信息化系统应用提升企业烟草安全管理水平 [J]. 科技创新导报 , 2024, 18 (01): 120-122.

[3] 杨垒 , 张松涛 , 雷世香 . 信息化管理对提升施工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探析 [J]. 安徽建筑 , 2024, 26 (06): 206-2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