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谭聿琦
湖南省矿产资源调查所 湖南郴州 423000
一、引言
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异常现象,其发生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点。当前,全球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随之发生改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从全球范围来看,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自然灾害的发生更为频繁且种类繁多。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数额巨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监测,提高灾害预警和应对能力,对于降低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核心应用基础
(一)数据采集与整合
自然灾害监测需获取大量来源广泛的监测数据,如遥感、地面观测、历史灾害数据等。地理信息系统为数据采集、标准化处理及整合存储提供有效方案。采集上,GIS 结合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快速采集大范围、高精度地理数据,对接地面观测站等实时获取监测数据。采集到的数据经标准化处理,转换为统一格式和坐标,消除差异确保一致,再存储到统一的灾害监测数据库,实现集中管理,为监测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支持,方便监测人员调用分析。
(二)空间分析能力支撑
GIS 的空间分析能力是其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支撑。叠加分析将不同主题空间数据叠加,分析图层空间关系提取有用信息,如叠加地形与灾害发生点数据了解灾害与地形关联。缓冲区分析在特定要素周围建缓冲区域,分析其对周围环境影响范围,可确定灾害可能影响区域,为疏散群众等提供依据。网络分析用于分析交通、管网等,在灾害应急响应中可找到最优救援路线。这些功能相互配合,为灾害信息提取等提供强大技术支持,让监测更科学精准。
(三)可视化表达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表达功能可将复杂灾害监测数据直观呈现。传统数据分析结果不够直观,难以把握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而 GIS 关联灾害监测数据与地理空间位置,生成各类地图,如灾害发生分布、强度等级图等,清晰展示灾害信息。还能制作动态图表展示灾害发展过程,如洪水水位、台风移动路径动态图等。可视化便于监测人员分析研究数据,向公众普及灾害知识,提高防灾意识,也为灾害应急指挥提供直观参考,提高应急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主要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具体应用
(一)在气象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气象灾害由气象因素引发,如暴雨、台风、干旱等,突发性和广泛性强,影响农业、交通等行业。GIS 在气象灾害监测中作用重要,它结合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降雨量、风速等)与地理背景数据(地形、水系等),划定影响范围、识别潜在风险区域,划分高、中、低风险区,为防灾减灾明确目标区域。此外,整合气象与地理数据能辅助判断次生灾害风险,如暴雨时分析内涝风险、台风时分析风暴潮影响,为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二)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构造等因素相关,隐蔽性强、破坏力大。GIS 在监测中,分析地形地貌等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识别灾害隐患点,重点监测以提前预警。灾害发生后,GIS 评估影响范围,规划救灾路线,评估灾害损失,为救援和重建提供支持。
(三)在水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水文灾害有洪水、干旱等,影响水资源利用和农业生产。GIS 在洪水监测中可结合水文站数据和地形等数据,模拟淹没范围、追踪水位变化,为防汛指挥提供参考;在干旱监测中整合气象、土壤等数据,分析干旱程度空间分布,评估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指导抗旱工作。
(四)在地震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震破坏力强、难以预测,后果严重。GIS 在地震监测中处理分析相关数据,定位震中、确定震区范围,为应急响应提供空间信息。地震发生后,它辅助评估受灾区域,调配救援资源,提升救援效率,监测预警次生灾害,支持后续防灾工作。
四、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层面问题
在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自然灾害监测的过程中,数据层面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数据获取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待提升。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对数据获取的及时性要求极高。然而,目前部分监测手段相对滞后,数据传输链路不够畅通,导致数据获取存在一定的延迟,难以满足实时监测的需求。同时,部分监测数据由于受到监测设备精度、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准确性不足,可能会对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此外,一些地区的监测网络覆盖不够全面,存在数据采集盲区,导致数据完整性欠缺。
其次,不同来源数据的兼容性较差。自然灾害监测涉及气象、地质、水文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数据采集标准、格式等存在差异,使得不同来源的数据难以直接整合到一起。在数据整合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格式转换、数据清洗等工作,不仅增加了工作量,也可能会导致部分数据信息丢失。最后,数据共享机制不够完善。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较为严重,数据共享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和制度保障,使得 GIS 难以获取到全面的监测数据,影响了其监测效果的发挥。
(二)技术应用层面问题
技术应用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一方面,GIS 在与其他新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应用方面尚不成熟。物联网能够实现对实时监测数据的采集,但 GIS 与物联网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难以实现对物联网
生的海量实时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大数据技术在数据挖掘和分析方面具有优势,但GIS 与大数据的结合还不够紧密,无法充分发挥大数据在灾害监测中的价值。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实现对灾害的智能预测和分析,但目前 GIS 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应用较少,智能化监测水平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部分监测场景下的分析模型不够精准。GIS 在进行灾害分析时,需要依赖相应的分析模型。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现有的一些分析模型难以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在洪水淹没范围模拟中,现有的模型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形的细微变化、植被的影响等因素,使得模拟结果不够准确。此外,GIS 对实时监测数据的处理能力有待加强。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实时监测数据的数量急剧增加,而现有的 GIS 在处理这些海量实时数据时,往往存在处理速度慢、响应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灾害监测的实时性。
(三)人员与管理层面问题
人员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对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从事 GIS 与自然灾害监测交叉领域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该领域既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GIS 技术知识,又要熟悉自然灾害监测的相关业务知识。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相关专业的设置还不够完善,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现有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
相关应用的管理机制和标准规范不够健全。目前,对于 GIS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导致应用效率低下。在标准规范方面,数据采集标准、数据处理标准、分析模型标准等不够完善,使得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 GIS 应用存在差异,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和成果互通。此外,对 GIS 应用的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无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一)技术融合深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将不断深化,这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GIS 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将更加紧密,遥感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数据,GIS 则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实现对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全球定位系统(GPS)能够提供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GIS 与 GPS 的融合可以实现对移动监测目标的实时定位和追踪,如台风移动路径的实时监测、洪水淹没范围的动态追踪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将为 GIS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注入新的活力。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海量的灾害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挖掘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特征,提高灾害预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建立更为精准的地震预测模型。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实现 GIS 的智能化操作,如自动识别灾害隐患点、自动生成灾害分析报告等,提高监测效率。通过与这些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GIS 将实现自然灾害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应用领域拓展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一方面,GIS 将向更精细化、动态化监测方向发展。随着数据采集技术和分析技术的进步,GIS 能够获取到更为精细的监测数据,实现对灾害的精细化监测。例如,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高精度地形数据,GIS可以对滑坡体的微小变形进行监测,提前发现滑坡隐患。同时,利用实时监测数据和动态分析模型,GIS 能够实现对灾害发展过程的动态监测,及时更新灾害信息,为应急决策提供更为及时的支持。
另一方面,GIS 在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等延伸领域的应用潜力将得到充分发挥。在灾害预警方面,GIS 可以结合预测模型和实时监测数据,生成可视化的灾害预警地图,明确预警区域和预警等级,并及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公众,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在应急响应方面,GIS 可以为应急指挥提供全面的空间信息支持,如展示灾区的地形地貌、交通状况、救援资源分布等,辅助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同时,GIS 还可以实时跟踪救援队伍的位置和救援进展,实现对救援过程的动态管理。通过应用领域的拓展,GIS 将在自然灾害防治的全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为了提升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中应用的可靠性和通用性,相关的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体系将逐步完善,这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数据标准方面,将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等,确保不同来源、不同部门的监测数据具有一致性和兼容性,便于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同时,将建立数据更新机制,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在技术规范方面,将制定 GIS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技术规范,明确数据处理流程、分析方法、模型选择等方面的要求,确保 GIS 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例如,制定统一的洪水淹没范围模拟技术规范,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使用 GIS 进行洪水模拟时结果具有可比性。在管理体系方面,将建立健全 GIS 在自然灾害监测应用中的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在GIS 应用中的职责和协作流程,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提高应用效率。同时,将建立GIS 应用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 GIS 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进行评估,对应用过程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 GIS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质量。
此外,人员培养体系也将逐步规范化。针对 GIS 与自然灾害监测交叉领域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将完善相关专业的教育体系,设置更加合理的课程,培养既掌握 GIS 技术又熟悉自然灾害监测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将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和培训活动,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通过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为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提供坚实的保障。
六、结语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监测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未来,通过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GIS 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监测水平将大幅提升,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捕捉灾害信息。应用领域也将进一步拓展,从单纯的灾害监测向灾害预警、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全过程延伸,实现对自然灾害防治的全方位支撑。同时,随着相关数据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GIS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将更加规范、高效。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地理信息系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晋睿 , 李磊 , 苏宗跃 .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J].工程技术研究 , 2021, 6 (21): 251-252.
[2] 张民荣 , 薛诚 .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探讨 [J]. 安徽科技 ,2021, (07): 47-49.
[3] 李文清 , 尚敏 . GIS 在地质灾害评价中的应用思路研究 [J]. 科技资讯 , 2012,(17): 9+11.
[4] 屈天飞 . 论地理信息系统 (GIS) 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应用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 2010, 33 (01): 142-144.
[5] 曹修定, 汪兴旺, 杜正民. GIS 在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中的应用[A]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2006 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 2006: 6.
作者简介:谭聿琦(1992.10)男,汉族,湖南茶陵,本科,工程师,从事测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