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兽医病原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张庆林

通榆县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

引言

在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背景下,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动物疾病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兽医病原微生物学作为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遗传变异、致病机制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学科,其研究成果直接影响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疫苗研发的有效性及防控策略的科学性。从传统的病原分离培养到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从单一疫苗制备到多联多价疫苗研发,兽医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推动着疾病防控技术的不断革新。然而,当前病原微生物的变异加速、新型病原不断出现及防控技术滞后等问题,亟需深入研究兽医病原微生物学的应用路径与优化策略,这对提升畜牧业疾病防控能力、保障动物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兽医病原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控中的应用现状

(一)病原诊断技术应用现状

传统病原诊断主要依赖病原的分离培养与形态学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结合培养特性进行初步鉴定。但该方法存在检测周期长、敏感性低等问题,对一些难培养或新出现的病原往往难以有效识别。免疫诊断技术如 ELISA、免疫荧光等的应用,虽提高了检测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但存在交叉反应等局限性,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如 PCR、核酸杂交等虽已广泛应用,但在基层防控中普及度不足,且对操作环境与人员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二)疫苗研发与应用现状

传统疫苗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在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免疫期短、免疫副反应较大等问题。基因工程疫苗如亚单位疫苗、载体疫苗等的研发,虽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但产业化进程缓慢,部分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滞后于临床需求,难以满足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防控需要。此外,疫苗的储存、运输条件要求严格,基层冷链系统不完善导致疫苗效价降低,影响免疫效果。

(三)防控策略制定现状

当前疾病防控策略多基于经验性判断,缺乏对病原微生物特性的深入研究。对病原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宿主范围等了解不全面,导致防控措施针对性不强。在疫病暴发时,往往采取单一的疫苗免疫或药物治疗手段,忽视生物安全措施的综合应用。同时,对病原微生物的变异监测不足,未能及时根据病原变异情况调整防控策略,导致防控效果下降。此外,防控策略的制定缺乏跨学科协作,难以整合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知识,影响策略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二、兽医病原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控中的关键技术应用

(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病原核酸,实现对病原的快速检测与分型,其衍生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 PCR、多重 PCR 等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与通量,可同时检测多种病原。基因测序技术如二代测序(NGS)、三代测序(TGS)的应用,能够快速解析病原微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为病原的进化分析、变异监测及溯源研究提供依据。基因编辑技术如 CRISPR-Cas9 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可用于构建基因缺失株,研究病原的致病机制及筛选疫苗候选株,为疫苗研发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二)免疫学技术的应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通过杂交瘤细胞制备高特异性抗体,可用于病原的抗原分析、血清型鉴定及免疫诊断试剂的制备,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与准确性。中和试验利用抗体对病原的中和作用,评估动物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及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为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依据。免疫组化技术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定位病原微生物在组织器官中的分布,为病原的致病机制研究及病理诊断提供直观证据。此外,基于免疫学原理的疫苗佐剂研发,可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

(三)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应用

生物信息学技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蛋白质组等大数据的分析,揭示病原的遗传进化规律、毒力因子及抗原表位等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分离的病原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可绘制病原的进化树,追踪病原的传播路径及变异趋势,为疫病的预测预警提供参考。通过抗原表位预测算法,筛选病原的优势抗原表位,可用于亚单位疫苗的设计及诊断抗原的制备,提高疫苗与诊断试剂的特异性。此外,生物信息学技术在病原 - 宿主相互作用网络分析中的应用,可揭示病原的致病机制,为防控靶点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三、兽医病原微生物学在疾病防控中的优化策略

(一)病原诊断技术的优化与整合

建立多技术联合的病原诊断体系,将形态学观察、免疫学检测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与效率。在基层防控中推广简便、快速的诊断技术,如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等温扩增技术等,满足现场检测需求。构建病原诊断数据库,整合不同地区、不同动物的病原检测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揭示病原的流行规律,为诊断方法的优化及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加强诊断技术的标准化建设,统一检测方法与判定标准,提高诊断结果的可比性。

(二)疫苗研发与应用的创新

加强基因工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力度,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安全有效的抗原成分,提高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开展新型疫苗佐剂的研究,开发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佐剂,增强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持久性。建立疫苗效果评价体系,从免疫原性、保护效力、安全性等多个维度对疫苗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疫苗质量。优化疫苗的储存、运输条件,研发适合基层应用的便携式冷链设备,保障疫苗效价。同时,加强疫苗研发的产学研结合,加速疫苗的产业化进程。

(三)防控策略的科学化与精准化

基于病原微生物学研究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深入研究病原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宿主范围,采取针对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如隔离、消毒、杀虫灭鼠等,切断病原的传播链。加强病原的变异监测,建立实时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病原的变异动态,调整疫苗免疫程序及药物使用方案。整合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检测 - 诊断 - 免疫 - 监测”的全链条防控体系,实现对疫病的精准防控。此外,加强国际间的病原微生物学研究合作,共享病原数据与防控经验,提升全球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结束语

兽医病原微生物学在动物疾病防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病原诊断到疫苗研发,从致病机制研究到防控策略制定,其研究成果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在畜牧业转型升级与公共卫生安全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唯有不断创新病原微生物学技术,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智能化防控体系,才能提升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动物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涛 , 张双喜 , 李东春 , 李洁 . 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活动中病原微生物危害的相关因素与评估原则 [J]. 吉林畜牧兽医 ,2025,46(04):163-165.

[2] 胡云皓 , 刘燕 , 朱良全 . 我国畜禽细菌类主要兽医病原微生物及其疫苗研制与应用概况 [J]. 微生物学通报 ,2025,52(03):896-904.

[3] 李媛 . 兽医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风险评估及控制措施[J]. 广西畜牧兽医 ,2024,40(04):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