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满族民间刺绣活化传承与赋能乡村振兴
张丽佳
通化师范学院 吉林通化 134000
一、引言
长白山北麓的锦江村世代居住着满族刺绣传承人,他们仍然坚持着用火山灰染线的传统技艺,可如今这项技艺却面临着无人继承的困境。长白山地区传承人老龄化程度问题严重,许多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的平均年龄(61.3 岁)远超全国平均水平(54.7 岁),非遗文化面临失传的危机,这也是非遗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深层矛盾。目前,国家大力推动文旅与乡村振兴融合,但是该地区近五年新建的 ' 满族刺绣文化产业园 ' 却因规制形式的单一重复化严重,无法吸引游客,得不到经济收入,曝光度低,很多“活态遗产博物馆”都存在同质化问题,保护非遗文化刻不容缓,非遗技艺保护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迫在眉睫。
调查发现,现有的研究存在三方面局限:一个方面是,如何保存满族刺绣技艺,由于历史久远,长白山满族刺绣的许多纹样已经消失,如何更好的保存图样和其中的文化含义,是现代社会下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问题。其次,如何建构规划更好的传承机制,单一给予经济激励只会使刺绣产品趋向商品化,导致刺绣纹样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被稀释消磨;最后,关于非遗文化融入乡村空间的问题,现有实践比较注重乡村空间物理场所改造(如传习所建设),忽视刺绣活动对乡村文化的重要重构作用。将乡村文化和满族刺绣图样中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合,衍生相关产业,还可以变成实地经济收入,为乡村振兴赋能。但是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将效果可视化,具体化是一个重要问题。非遗文化的利用应当建立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但是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振兴乡村,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充分。
二、传承价值剖析和突破
2.1 非遗文化内涵
满绣长白山属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满族刺绣手艺起始于被叫做“白山黑水”的地带,这门手艺体现了满族祖先早年生活经验与手艺的传承,探究且认识它,可帮助我们更透彻地明白中华民族“形意”(用形状表达意思)的艺术思想及美学观念。
长白山满族民间刺绣的历史可回溯到古代人缝制兽皮的时候,这些技艺慢慢发展成在布料上实施刺绣,以文化角度审视,这种刺绣含有萨满教信仰元素以及家族标记等有精神内涵的符号,从艺术角度审视,其针法技艺体现出清晰的民族特色,文化符号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满族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重要性,也给刺绣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提供文化层面的支持。开展长白山满族民间刺绣研究工作,可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带动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及保护意识,满族民间刺绣囊括很多别样的针法,好比平绣、打籽绣与盘金绣,每一种针法都蕴藏着祖祖辈辈的聪明才智,专心探究这些刺绣技巧,纹样内山、林、鸟、兽的造型样式特点,有利于我们更合理地把传统刺绣技艺运用到现代服饰上。
长白山满族刺绣呈现出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讲究花纹的对称排列,力求色彩精心搭配,传统工艺技法留存着过去的审美趣味,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出处,日常的生活里,满族人民刺绣作品承担着多重社会功能:作为礼仪用品,在重要节日跟婚嫁场合表达美好祝福;作为生活用品,既可以装点家居环境,又有实际用途;作为文化符号凸显着民族特色与传统睿思。要研究传统工艺和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就得深入探究这些刺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功能,开展长白山满族刺绣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凭据;促使传统手工艺既保护又创新。
2.2 传承路径突破
构建一个齐全的多维图案库,对长白山满族刺绣实现可持续及创新发展意义十分显著,就保护文化遗产这个立场而言,按照形貌语法的历史变迁规律,采用数字化高清扫描仪对现存传统老绣品、设计草图等予以数字化保存是必要的,依赖智能技术去修复残损图案,设立完整且全面的图案库及配色方案建议库,这可为长白山满族刺绣的继承者提供更多样的学习资料。继承人可以从这个资源库里面汲取灵感,探寻刺绣艺术更多的发展契机,让人工智能学习并熟知图案排布规则以及上色规则,以便在刺绣时为传承人供给自动补色的辅助支持,该技术凭借 VR(Virtual Reality)去构建刺绣传统工艺,学生可在虚拟现实里亲自经历从选取丝线、上色到刺绣完成的全流程,此沉浸式体验能让学生全面感悟刺绣艺术的魅力。
在增强现实 AR 所形成的环境里,学生也可与虚拟的“刺绣大师”开展实时互动交谈,这种挣脱时空禁锢的互动方式,极大扩充了刺绣学习的趣味性,这种新鲜体验可唤起年轻人投入非遗传承工作的热情,吸引他们加入到这一传承工作里头,每个原始绣品或是传统图案都必须有对应的唯一编号以及可溯源的数字凭证,对其创作流程和传承脉络加以记录。这既能抵御恶意抄袭和肆意利用,也能保障传承者跟创作者应得的权益,恰似给每一件刺绣作品赋予专属的“身份证”,令其在文化传承以及交流阶段获得尊重与守护。
三、理论创新与研究路径:构建" 文化- 产业双螺旋" 驱动模型
3.1 理论框架建构
“要么保护、要么开发”的传统想法已经不符合发展需要,响应时代发展要结合文化传承和发展实体经济建设“文化-产业双螺旋双”驱动链条。这个模型就像DNA的双螺旋结构,文化和产业两链条相互缠绕、互相推动。包含三个主要的部分:
用三维扫描把“堆绫绣”的立体纹样都记录下来,建起一个数据库方便大家查看和研究;与刺绣传承人进行深度交流,比如,像“鹰纹”这类纹样里藏着的萨满教宇宙观,将纹样创新运用在现代衣服上,让传统纹样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1] “盛京满绣”品牌是将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该品牌将满绣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拓展,将满族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将满绣传统工艺中落后的部分通过现代科技进行改进。
3.2 产业价值转化
通过“生产性保护”,把传统技艺做成手工艺品,加上创意设计打造成文旅 IP,让长白山满族刺绣和旅游、文化体验结合起来;长白山本地也有刺绣体验馆和手工艺品店,但是由于缺失官方的认证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容易被误认为是现代工艺品,可以借鉴博主九月和南翔,用视频记录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几代传承人的艰苦。最后,用数字技术赋能,与现在热门的服装游戏结合,创造出数字化的服饰用品。借助矢量图库,设计师能够方便地对这些纹样元素加以应用、做出修改并且进行重组,为满绣在设计创新这个层面上提供颇为丰富的素材根基。[2] 满族刺绣图案丰富多彩,借助数字印刷技术,设计师可将这些图案创新性地展现或活用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赋予设计一定的文化内涵,满足现代消费市场的需求。
3.3 双螺旋耦合效应与“四维混合方法”
文化和产业不是分开的,它们相互影响:大家对这种文化越认同,就越愿意参与到相关产业中;而产业带来的经济收益越多,传承人就越有动力把手艺传下去。这就像两个螺旋,相互带动,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利用现代的传媒软件,组织拍摄有关长白山满族刺绣的相关视频,提升关注者对长白山满族刺绣的文化认同感,推广刺绣产品。
采用“四维混合方法”,把关注文化传承和产业经济结合在一起, 收集纹样背后的故事,用故事打造产品调性,塑造产品形象。用现代影像设备保存纹样,AI 智能分析纹样特点。分析相关文化产业的运营数据,叠加地区研究文化和产业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刻画网络视频影响力金字塔图,总结起关键作用人或机构。借助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力量,拍摄记录传承故事的纪录片,或者撰写文字报告等多样的形式呈现长白山满族刺绣的传承故事。
四、教育与传承的双领航
自上个世纪起,始终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项目最多的高校,其中长白山满族刺绣传承取得显著成果,学校内不仅开设非遗刺绣的学习课程,吸引众多学子学习,还输出很多具有创新型的刺绣作品。2025年 3 月 17 日,我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长白山满族刺绣枕头顶刺绣”省级传承人张立新教授成功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长白山满族刺绣历史悠久,且该技艺下拥有众多花纹图样。[3] 1999 年,她开设织绣坊免费授艺;2012 年,她被聘为客座教授,两年后她又被聘为非遗传承保护技能教师,从事国家级非遗项目长白山满族刺绣(枕头顶刺绣)的教学传承工作。国内满族民间刺绣技艺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大体的研究方向涉及到技艺的美学价值研究、文化研究、“非遗”研究、作品赏析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取得诸多成果,在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如长白山草编传承、非遗剪纸和通草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应用仍存在对长白山满族刺绣赋能乡村振兴的研究空白。
长白山满族刺绣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艺术风格,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能,本项目通过立足长白山满族刺绣,焕发非遗新活力,为长白山地区乡村注入发展新动能,促进地区特色品牌创设,对接长白山文化旅游,开发文创产品,创建联动新媒体和现代化购物的新平台,从而促进新就业,旧乡村文化改造,非遗文化曝光度的提升,从而吸引更多有志青年。
长白山满族刺绣开展产业化发展还能给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经济后盾,推行“非遗工坊 + 农户”的合作模式,学校可跟地方政府合作,使乡村妇女掌握刺绣技艺,让其在家周边达成就业增收,推出具有满族特色的刺绣服饰、家居装饰用品、旅游纪念品等系列商品,既能迎合市场的需求,又可以推动传统工艺的实时传承,借助来自的学术资源,可以对刺绣纹样做系统的整理与数字化保存,接着挖掘其背后流传的民俗故事,赋予产品更醇厚的文化内涵。
能构建起“长白山刺绣文化体验游”模式,把刺绣展示、DIY 工坊跟乡村生态旅游做结合,引得游客互动体验,采用像抖音、快手这样的新媒体平台,采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拓展传播影响力,构建起“长白山满绣”品牌,未来还可进一步开拓“非遗 + 研学”“非遗 + 电商”等创新模式,引导刺绣技艺走进校园教室、登上线上商城,进一步增大市场渠道空间。
五、实施意义
5.1 理论意义
长白山满族民间刺绣算作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珍贵宝贝,进行对它的探究能让我们透彻领会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以及审美风格,切实挖掘长白山满族刺绣的历史起点、文化底蕴与艺术风貌,会让我们更直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与韵致,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唤起民族自豪感。
着手长白山满族刺绣的研究工作,对传统手工艺传承存在创新意义。全面探究其技法、造型设计等范畴,可为传统手工艺达成现代转型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从艺术维度开展对长白山满族刺绣的探究,可充实艺术理论,推动艺术创作朝着多元方向发展,长白山满族刺绣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审美价值为艺术创作输送了宝贵的灵感,研究其艺术特点可为艺术创作赋予新的活力。
长白山满族刺绣研究具有社会学与人类学价值,阐明传统手工艺跟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在社会文化变迁里所承担的角色和起到的功能,加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把握,为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提供有益参照。
长白山满族刺绣研究的价值,在于深化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于推动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发展、充实艺术理论研究、增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还在于对推动文化多样性与艺术创新起到关键作用。
5.2 现实意义
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代表之一的长白山满族刺绣,对该手工艺研究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随着全球化的稳步推进以及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求索,传统手工艺正逐渐被看重,研究长白山满族刺绣的技术、市场需求与发展走向,可为文化产业增添新的创意与增长点,助力文化产业的繁荣与上扬。
研究传承长白山满族刺绣技艺跟其文化的关键方面,关键是长白山满族刺绣可推动当地经济的进步,作为一种呈现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货品,于当地制作、销售长白山满族刺绣可创造就业岗位,推动居民收入上扬,长白山满族民间传统刺绣技艺以往是满族女性婚嫁的关键手艺,如今可让专业人员对她们实施技艺培训,农村妇女可凭借绣制精美的手工艺品增加收入,这可实现文化传承,又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增收,长白山满族刺绣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跟商业价值,可设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推动地方经济的永续发展,对长白山满族刺绣开展研究还可提升文化软实力,为地区创造就业岗位,带动乡村文旅产业拓展。
刺绣产品可充当地方品牌,纳入“一村一品”建设范畴,增加乡村的名气,作为一种含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的非遗技艺,也可作为文化互通的媒介,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友好关系。
参考文献:
[1]郭雨昕 . 满族刺绣与现代服装印刷工艺的结合 [J]. 染整技术 ,2024,46(12):99-101.
[2]李冰 , 孟绍东 . 张立新:针线为笔书写锦“绣”文章 [J]. 民情 ,2025,(04):20-21.
[3]苗苹 , 黄钰 喆 . 沈阳满族传统刺绣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 [J]. 天工 ,2025,(17):22-24.
基金项目:2025 年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千针万线织富路—长白山刺绣赋能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