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邢襄文化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作者

徐晓芬 宋成杰 韩雪娜

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省邢台市 054000

引言:

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邢襄文化既保留着中原文明核心要素,又吸纳了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质,逐渐塑造出兼具多元包容和务实创新特点的独特品格,从商代晚期邢都建立一直到元代郭守敬开展科技实践。从邢窑白瓷实现技艺突破一直到梅花拳进行武学传承,邢襄文化借助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产这双重载体,完整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里科技艺术伦理及制度的互动关系。

一、邢襄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核心内涵

(一)邢襄文化的历史演进

邢襄文化的历史演进能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这地方是邢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从商代晚期一直到西周时期这里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早期国家形态,考古在邢台葛家庄遗址发现出土的青铜礼器群。这些东西不仅反映出当时礼乐制度具有完备性,更揭示出邢国作为周王朝北方重要屏障的战略地位,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既继承了中原文明的核心要素,还通过和北方戎狄部族进行互动逐渐形成兼具农耕与游牧特征的混合型文化特质。

到了汉唐时期,因为秦汉时期推行了郡县制,再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民族迁徙,邢襄地区就成了河北平原南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重镇。唐代邢窑白瓷在烧制技术上有了突破并且进行大规模生产,这进一步确立了该地域在全国手工业体系里的核心地位,当时邢瓷凭借“类银似雪”的釉色品质远销到西域以及海外,成了丝绸之路贸易当中的代表性商品。

宋元明清那时候,邢襄文化在农业技术革新和商业网络扩展里展现出新发展面貌,元代科学家郭守敬在邢州治水实践中创立的“测影候时”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精确化进程,他倡导的“因地制宜”治水理念体现了科技思想与地域环境的深度结合。明清时期随着京汉铁路贯通以及运河商贸繁荣,邢台逐渐变成冀南地区的商品集散地,这一时期形成的“邢商”群体保留了晋商诚信经营的传统特质,还在棉布、皮毛等行业发展出有地方特色的商业组织模式。这些经济活动和地域社会结构的互动最终塑造了邢襄文化务实创新与开放包容并存的文化性格。

(二)邢襄文化的核心精神特质

1.“和合共生”的包容精神

邢襄文化核心精神特质先体现在“和合共生”包容精神上,此精神在邢窑发展历程中获充分展现,北朝至隋唐时期邢窑工匠不断吸收南方青瓷烧制经验,结合本地优质高岭土资源创新出“透影白瓷”独特工艺,让邢瓷既保留北方陶瓷雄浑质感又具南方瓷器细腻温润。南北技艺融合推动中国陶瓷史“南青北白”格局形成,反映邢襄地域文化吸纳异质元素完善自身开放心态。邢台开元寺作为唐宋时期华北地区佛教重镇,其建筑布局遵循汉传佛教寺院“伽蓝七堂”规制传统,又在大雄宝殿鸱吻造型融入游牧民族兽首装饰元素,寺内保存唐代经幢雕刻将佛教故事与中原民间信仰符号巧妙结合,多元文化元素和谐共存印证邢襄文化宗教传播与艺术表达包容特质[1]。

2.“经世致用”的务实传统

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科技成就堪称这一传统典型代表,他在邢州治水时没有简单沿用传统筑堤堵水方法,而是实地勘察邢地河流走向与水文特征,创造性设计出分洪导流和淤灌结合系统方案,既解决困扰当地多年的水患相关问题,又利用洪水携带泥沙改良了盐碱土地。将理论认知和实践需求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在他后来主持编订《授时历》过程中进一步延续,他通过在全国设立 27 处天文观测站获取精确数据,并非依赖前代历法的推算固有模式。最终让《授时历》回归年计算精度达当时世界领先水平,注重实证且强调效用的科技思想深植于邢襄地域,基于长期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之中,形成问题导向和实效优先的独特文化基因。

3.“忠义担当”的人文品格

邢襄地区民间口口相传李牧“死战抗匈”、程婴“舍子救孤”、豫让报恩等历史典故,这种对国家社稷的忠诚意识在明清时期进一步转化成地方士绅的社会责任担当。唐代邢台籍政治家宋璟任内执法严明,不惮权贵,被武则天器重。而在民间层面邢台地区广泛流传的“周公与桃花女”传说通过讲述两位民间术士从相互斗法到携手为民解忧的故事,既传递出化解矛盾、共担责任的处世智慧,又暗含着对“义利之辨”中道德优先原则的肯定,这些历史记忆与民间叙事共同塑造出邢襄文化中重视气节、勇于任事的人格理想。

(三)邢襄文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载体

邢襄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典型代表有邢窑白瓷、古邢台城遗址和扁鹊庙,邢窑是唐代北方白瓷核心产地,它的窑址群分布在邢台市临城县和内丘县一带,考古发现的窑炉遗址保留了从隋代初创期馒头窑到唐代鼎盛期龙窑的技术演变轨迹,还出土了大量带有“盈”“官”字款的贡瓷标本,这些实物证据印证了《茶经》中“邢瓷类银,越瓷类玉”的文献记载 [2]。揭示出邢窑通过标准化生产体系满足宫廷与民间不同需求的产业智慧,古邢台城遗址是商周至明清时期区域政治中心,现存明代城墙残段与护城河遗迹能清晰辨识出“九门九关”城市布局特征,城内出土战国时期“邢令”青铜戈佐证该城在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扁鹊庙是纪念战国时期医学家扁鹊的重要遗迹,它坐落在邢台市内丘县的鹊山之上,其主体建筑扁鹊殿采用了元代典型的歇山式屋顶结构,殿内保存的明代《重修扁鹊庙记》石碑详细记录了历代修缮的历程,庙区现存的“回生桥”“洗肠沟”等附属设施不仅和扁鹊“起死回生”的医学传说直接相关联,还成为民间信仰与历史记忆物化传承的独特形式。邢襄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梅花拳、威县乱弹和邢台糖画为主要代表,其中梅花拳是发源于邢台平乡县的传统武术流派,其“文场”与“武场”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既保留了民间宗教的仪式传统,又通过“架子拳”“成拳”“拧拳”的技术体系体现了刚柔并济的武学思想,其“拳不打村”的行规与“以武会友”的交流传统反映出武术文化与地域社会伦理的深度融合。

二、邢襄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作为黄河文化重要分支的历史地位

邢襄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赵文化长期互动,在黄河流域文明发展进程中扮演不可替代角色,考古发现显示邢台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和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的陶器制作技术。商代晚期邢都建立把中原王朝政治统治延伸到华北平原北部,让黄河中游礼制文化与北方草原青铜技术在此交汇融合,形成兼具“鼎彝之礼”与“车马之备”的独特物质文化组合[3]。这种文化融合传统在战国时期进一步得到深化,赵襄子“采邑于邢”后推行“胡服骑射”改革,既吸收游牧民族军事优势又保留中原农耕文明社会组织结构,最终让邢襄地域成为赵国由弱转强奠定七雄地位的战略基地,这种在多元互动中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发展模式,为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品格形成提供鲜活例证。

邢襄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印证价值能在保存完整的历史遗存里体现出来,邢台葛家庄西周邢侯墓地出土的青铜礼器铭文详细记载了周成王“封建邢侯”的册封过程,其中“赐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的记载不止印证了《尚书·周书》中关于分封制的文献记录,更揭示出早期国家通过“授民授疆土”实现统治扩张的具体路径。

(二)对中国传统科技与艺术的贡献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以超越时代的精确性和系统性在世界科技史上占了重要地位。他在元代至元十三年也就是 1276 年开始主持编订《授时历》,通过实测计算确定回归年长度是365.2425 日,这数据和现代公历采用的数值完全一样,不过比格里高利历早了 300 多年[4]。他在编制《授时历》过程中创制了“简仪”“仰仪”等天文仪器,通过简化结构、改进刻度等创新设计把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精度提升到新高度,其中简仪取消了传统浑仪的多重圆环,采用“赤道经纬仪”与“地平经纬仪”分离的结构,既减少了观测时的视觉遮挡又提高了仪器稳定性,他这种注重实效、大胆革新的科技思想对明清时期的天文仪器制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邢窑白瓷对中国陶瓷美学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追求“釉色纯净度”与“造型极简性”上,唐代邢窑工匠通过控制胎土铁含量和采用“二次烧成”工艺,成功烧制出“白如雪、薄如纸”的透影白瓷。这种技术突破改变了此前中国陶瓷以青、黑釉色为主的审美传统,确立了白色作为瓷器美学的独立色系,邢瓷“无装饰主义”的造型风格像经典的“唇口碗”“玉璧底碗”等器型。通过线条的微妙变化与比例的精准把握展现“大道至简”审美追求,这种美学理念不仅影响了宋代定窑、景德镇窑的制瓷风格,更对东亚陶瓷艺术如高丽青瓷、日本白瓷的发展产生跨文化影响。

(三)在中华民族精神建构中的作用

邢襄地域精神和“燕赵慷慨悲歌”文化符号的关联,是通过历史人物行为选择和文学叙事不断强化才逐渐固化的,战国时候赵国名将李牧驻守雁门时采用“示敌以弱、伺机破袭”军事智慧[5]。这既体现了燕赵文化“勇而有谋”的精神特质,又凭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记载成为后世兵家推崇典范,东汉末年巨鹿人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动员民众,其蕴含的“反抗暴政、追求公平”价值诉求进一步丰富燕赵文化“侠义”精神内涵。

邢襄文化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启示,体现在地域传统里“务实创新”“和谐共生”等价值理念和现代社会需求相契合,邢窑工匠唐代靠技术革新让瓷器品质实现飞跃的历史经验 [6]。和当代“工匠精神”倡导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价值取向高度一致,开元寺建筑中多元文化元素和谐共存的实例能为处理现代社会文化多发性问题提供传统智慧,郭守敬在科技实践中展现的“实证精神”与“系统思维”对培养当代公民科学素养有重要借鉴意义,从邢襄文化提炼出的这些精神资源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性转化能为当代文化认同建构提供深厚历史根基。

三、结语

邢襄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还有多元的精神特质以及丰富的文化载体,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占据着独特地位,作为黄河文化重要分支的邢襄文化,通过跟不同文明形态进行交融互动,印证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品格的养成过程,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取得的成就与邢窑白瓷在美学上实现的突破,分别在传统科技和艺术领域推动了范式创新,给后世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合共生”“经世致用”“忠义担当”等精神特质,通过历史人物行为和民间文化叙事的传承,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赵莹 .“文化兴市”战略背景下邢襄传统工艺保护传承与文创化发展研究 [J]. 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学报 ,2025,42(02):109-112+140.

[2] 卢魁 . 数字经济背景下邢襄文化多模态对外传播研究 [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41(06):87-90.

[3] 李振旭 . 邢襄历史文化的内涵及其保护利用 [J]. 邢台学院学报 ,2019,34(04):38-43.

[4] 李相臣 , 陈欣 , 孙秀茹 , 等 . 邢襄文化的品牌塑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研究 [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35(06):94-96.

[5] 杨亮 , 张秀兰 . 邢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策略 [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 ,2018,23(03):38-42.

[6] 张琛 . 邢襄地方特色文化及其弘扬措施 [J]. 邢台学院学报 ,2017,32(03):18-20.

2024 年度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品邢襄历史游美丽泉城-- 邢襄文化对外宣传策略研究 (XTSKFZ2024201)

徐晓芬,女,1990 年 1 月,河北邯郸人,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