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王娜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一、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环境挑战
第一,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当代中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数字环境中,各种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源源不断地推送着海量内容。这种持续不断的信息输入使得许多学生出现了明显的注意力分散问题。在思政课堂上可以观察到,学生们很难像过去那样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往往在听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查看手机或走神。课后复习时,不少学生反映很难静下心来系统梳理知识点,更倾向于快速浏览碎片化的信息。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对复杂政治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框架。
第二,算法推荐的 " 信息茧房 " 效应。当前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高度依赖各类智能推荐平台,这些平台通过算法持续推送符合用户偏好的内容。长期处于这样的信息环境中,学生接触到的观点和内容越来越趋同,形成了所谓的" 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对思政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限制了学生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一些学生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单一,缺乏多角度思考的能力,这与算法推荐造成的信息窄化有密切关系。
(三)价值观塑造挑战
第一,网络亚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当前各类网络亚文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不断渗透进中学校园,对传统价值观教育产生显著冲击。这些亚文化往往以轻松幽默的表达方式呈现,通过短视频、表情包等载体迅速传播,容易获得青少年的情感共鸣。在校园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将 " 躺平 "" 佛系 " 等亚文化标签作为自我标榜,将个人奋斗视为 " 内卷 ",这种现象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疏离。
第二,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困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中学生接触AI 生成内容的机会大幅增加。在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学生使用 AI 工具完成作业或获取信息,但对其中的伦理风险缺乏足够认识。一些学生难以辨别 AI 生成内容的真实性,将未经核实的信息当作事实依据。在历史课堂上,曾有学生引用AI 生成的不准确史料参与讨论,这种情况反映出新技术环境下的认知风险。
(四)教师能力挑战
第一,数字素养的滞后。在数字化教学转型过程中,不少思政课教师面临技术适应的问题。课堂上,当尝试使用智能教学平台时,常常出现操作不熟练的情况,影响教学流畅度。在备课过程中,面对丰富的数字资源库,部分教师更倾向沿用传统的文字教案,对视频、互动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第二,人机协同的教学调试。智能教育设备的引入要求教师重新定位教学角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将智能设备的使用作为教学亮点,却忽视实质内容;另一种是流于表面应用,未能充分发挥智能工具的辅助功能。在教研活动中,经常听到教师讨论如何平衡传统教学方法与新技术应用的问题。
二、数智时代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挑战的对策
(二)强化内容建设
第一,开发适应数智时代的思政课程资源。当前亟需开发符合数字原住民认知特点的思政课程资源。在内容设计上,应当注重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采用短视频、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材等形式。具体而言,可以开发系列微课程,每个视频时长控制在8-10 分钟,聚焦一个核心知识点;设计互动式电子教材,嵌入拓展阅读、即时测试等交互功能;制作信息图表,将复杂理论可视化呈现。例如,某市教育局组织开发的 " 新时代思政微课 100 讲 " 系列视频,采用动画形式讲解理论,深受学生欢迎。同时要增强内容的互动性,开发具有游戏化元素的在线学习模块,如设置学习任务、积分奖励等机制。这些新型课程资源既要保持思想性,又要具备吸引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接受价值观熏陶。特别要注意的是,内容开发要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确保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正确性。
第二,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引导。面对学生聚集的各类网络平台,必须主动作为,加强正向引导。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设校园新媒体矩阵,打造官方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正能量;二是培养网络评论员队伍,组织师生参与网络空间的话题讨论,积极引导舆论走向;三是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如 " 最美中国 " 短视频大赛、" 我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主题创作等活动。例如,某高校开展的 " 青春告白祖国 " 网络话题活动,吸引了上万名学生参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一方面要培养师生的媒介素养,通过开设专门课程、举办讲座等形式,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创作优质网络思政内容,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能量。例如,可以组织师生共同制作思政主题短视频,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运用网络流行元素增强传播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让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要建立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应对机制,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不良信息的传播。
(三)提升师生数字素养
第一,加强教师智能教育技术培训。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首先,应当构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包括基础技能培训(如多媒体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操作)、进阶应用培训(如学习分析工具使用、智能教学系统应用)以及创新实践培训(如混合式教学设计)。其次,要建立长效培养机制,通过 " 工作坊 + 导师制 " 的培养模式,结合校本研修和区域教研活动,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实证研究表明,经过系统培训的教师群体,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课堂互动频率增加45%,学生满意度提高 32 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培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信息化教学竞赛等形式,强化培训效果。
第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信息甄别能力。信息素养是数字时代公民的核心素养之一。学校应当构建 " 课程教学 + 实践活动 + 环境熏陶 " 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发系统的媒介素养课程,设置信息检索与评估、网络伦理与法治、算法认知等模块。在实践活动方面,组织开展信息甄别工作坊、网络素养夏令营等特色活动。在环境建设方面,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数字公民意识。研究数据显示,参与系统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生,其信息甄别准确率提升 38% ,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增强。特别要注重将信息素养培养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实现常态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魏星 . 数智时代红色文化沉浸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 林区教学 ,2025,(06):105-108.
[2] 沈奕彤 . 数智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研究——基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视角 [J]. 广东教育 ( 综合版 ),2025,(05):80-81.
[3] 杨文举 . 数智时代技术赋能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考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07):92-96.
[4] 陈君 . 数智时代中学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概念内涵与实践路径[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25,(01):70-74.2025.01.013.[]
[5] 秦在东 , 王艳 . 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应然图景及其实践遵循 [J]. 思想教育研究 ,2025,(01):19-25.
作者简介:王娜(2001.12 月),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