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

作者

薛东风

涡阳县高公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农业农村发展中心 安徽 亳州233669

   

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农业资源愈发紧张的当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大豆的发源地,近年来大豆消费却依靠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玉米作为国内第二大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助力畜牧业发展和带动工业加工产业等方面作用突出。在此形势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该技术借助优化田间作物配置,实现作物间的和谐共生,达成一季双收的种植成效,对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在传统间套作模式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种植方式。它采用 2~4 行小株距密植玉米带与 2~6 行大豆带进行间作套种,实现一季双收的目标。该技术分为带状套作和带状间作两种类型,在带状套作模式中,两种作物的共生时间不到全生育期的一半,通常先播种玉米,待玉米进入抽雄吐丝期再播种大豆;而带状间作模式下,两种作物的共生时间超过全生育期的一半,大豆和玉米同时播种,收获时间也基本一致 [1]。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大豆与玉米的种植行数和间距,优化田间布局,能够实现作物间的和谐共生与资源互补,玉米可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大豆则通过根瘤固氮作用改善土壤肥力,二者相互配合,共同提高产量。

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核心优势

(一)提高土地利用率

传统种植模式下,地块之间及地块内部常常存在大量空闲区域,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突破了传统单作模式的限制,将两种生长习性互补的作物按照科学的比例和布局种植在同一地块,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作物的总产量 [2]。

(二)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大豆作为重要的生物固氮作物,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满足自身生长以及玉米的部分氮素需求,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降低农田环境污染。同时,玉米与大豆不同的根系结构和生长模式,能够改善土壤的通气和疏松程度,分泌差异化的根系分泌物,优化土壤微生物群落,维护土壤生态平衡。此外,多样化的种植方式能够形成天然的生物屏障,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危害,降低农药使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抵抗力。

(三)提高经济效益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保证玉米稳定产量的基础上,能够额外收获一季大豆,显著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该技术与单作玉米相比,成本每667m² 增加约 200 元,但亩产值可提高 500~600 元,利润能提高 300~400 元;鲜食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平均每亩增效可达1300 元左右,青贮饲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平均每亩增效可达 1100 元左右 [1]。这种高产高效的生产方式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关键技术要点

(一)品种选择与搭配

品种的选择与搭配直接影响作物生长的协调性、产量高低以及经济效益好坏。对于玉米品种,应选择株型紧凑或半紧凑、株高适中、耐密植、抗旱抗倒的高产品种,以适应带状复合种植的田间配置和生长特点,提高光合效率,减少病虫害发生。对于大豆品种,应选择耐荫、耐密、抗倒、有限或亚有限结荚的高产品种,以适应玉米遮蔽环境下的生长,提高固氮能力和产量。同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以及机械化作业水平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品种组合。

(二)播种与密植技术

播种时间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墒情以及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应选择在土壤温度适宜、墒情良好的时期进行播种,确保种子能够迅速发芽并健康生长,同时避免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播种。种植密度要根据土壤肥力、气候条件、作物品种特性以及机械化作业水平等因素来确定,避免过密或过疏。常见的行比模式有“3+6”(3 行大豆,6 行玉米)、 662+4 ”(2 行大豆,4 行玉米)等 [3]。

(三)肥水管理技术

大豆和玉米的养分需求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但又相互影响。大豆通过根瘤菌固氮作用部分满足自身氮素需求,对P、K 等元素需求较高;玉米对多种营养元素需求较大,且需求随生长阶段变化而波动。需要进行土壤养分测定,结合作物目标产量、品种特性及养分吸收规律,通过配方施肥技术计算合理的施肥总量。玉米整个生长期需施纯氮肥 225~270kg/hm2 、磷肥 45~60kg/hm2 、氯化钾 120~150kg/hm2 、速效钾 150kg/hm2 ,在大喇叭口期要“重攻”追肥。大豆施肥量一般为农家肥 50~60t/hm2 、大豆专用复合肥 300~370kg/hm2 、磷肥 370kg/hm2 等 [3],花期和结荚期需要重点追肥。浇水方面,玉米在抽雄前和抽雄后缺水容易导致减产,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多雨年份要做好排水工作;大豆在开花期、结荚期及灌浆期遇旱要适时进行灌溉。

(四)田间管理技术

除草和中耕培土是田间管理的基础工作。除草可以减少杂草对养分、水分和光照的竞争,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中耕培土能够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通气性,促进根系发育,固定植株防止倒伏。可以合理使用生长调节剂来调控作物生长,例如大豆可以使用 15% 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等控制株高,增加茎秆粗度,促进结荚和增重。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倒伏,如合理密植、选用抗倒伏品种、加强肥水管理等,发现倒伏情况要及时补救。

四、结语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作为一项融合多种技术的综合技术体系,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逆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推进技术研发创新以及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该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树芳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效果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4):211-213.

[2] 马 书 聪 . 大 豆 玉 米 带 状 复 合 种 植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J]. 种 子 科技 ,2025(8):62-64,67.

[3] 陈平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分析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7):43-45.

[4] 丁延超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防控技术 [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25(7):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