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得其乐
盛香芹 盛淑慧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宁小学 457000;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二小学 457000
一、问题再聚焦:从“学会”到“会学”
(一)区域新背景
郑东新区2024年启动“学习共同体”实验区建设,课程目标由“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一年级识字教学须在“量”与“趣”之间取得平衡,并为自主阅读奠基。
(二)学校新痛点
1. 课时碎片化:统编教材识字任务重,每周不足 10 节语文课,课堂时间捉襟见肘。
2. 评价单一化:期末仍以“识字量测试”为主,忽视兴趣、书写、文化理 解等维度。
3. 亲子差距大:家庭陪学多为机械抄写,与学校游戏化学习断裂。
二、再设计:三维一体的课程升级
(一)目标重构——三维四阶
知识维:会认600 字,会写300 字;
能力维:掌握“形—音—义—用”四步识字法;
情感维:萌发对汉字的亲近感,愿意主动识字。
四阶路径:兴趣唤醒→方法习得→迁移运用→文化认同。
(二)内容重构——双线四环
1. 双线:教材主线 + 校本辅线。校本按月主题统整:
九月“身体里的汉字”、十月“自然里的汉字”、十一月“校园里的汉字”、十二月“新年里的汉字”。
2. 四环:每单元遵循“故事—绘画—游戏—书写”递进;单课时10 分钟微活动,连堂课40 分钟项目化学习。
(三)实施重构——时空延展
校内:晨读5 分钟“汉字快闪”、午间15 分钟“走廊识字闯关”、每周一节40 分钟“字得其乐”融合课;校外:每周一次“亲子汉字散步”、每月一次“社区汉字寻宝”。
三、创新策略再深化
(一)故事环:从“听”到“创”
1. 故事分享:融合课用3 分钟动画演示“日、月、水、火”演变;
2. 汉字盲盒:学生周末采集生活中的汉字剪贴成“盲盒”,周一抽取并创编30 秒微故事。
(二)绘画环:从“仿”到“创”
1.AR 涂鸦:借助“Quiver”APP,学生为“鱼、鸟”模板涂色,平板扫描后3D 动画游动,实现“形—义”对应。
2. 自然拼贴:用落叶、果壳拼贴“秋、叶、果”,跨美术与科学观察。
3. 姓名创意:学生以名字作画,如“林”画森林、“雨”绘雨景,并讲述
姓名故事,培养自信与表达。
(三)游戏环:从“师控”到“生创”
1. 学生自主设计:提供空白棋盘,小组选10 个生字、2 条“陷阱”、2 条“捷径”,配图标;班级票选“最有趣棋盘”共享。2. 转盘制作:师生共制大转盘,指针指向生字即读字、组词、造句。周末与家长“转盘PK”。
(四)支持系统再完善
1. 数字微课:教师录15 秒竖屏笔顺微课,学生扫码可跟写、暂停、回放。
2. 汉字小碑林:用超轻黏土仿制碑刻,刻上自己名字最满意的一个字,期末办微型展览,全校参观投票。
四、评价再升级——护照 + 徽章
(一)汉字探险护照:每完成一次活动得印章,留白贴照片、作品,形成成长档案。
(二)电子徽章体系:设“故事家”“小画家”“游戏王”“书法家”四枚徽章,家长扫码上传作品,教师后台审核,累积兑换“汉字小博士”奖状。
五、支持系统再完善
(一)教师成长“ 1+3 ”
每月1 次主题沙龙: ① 甲骨文里的儿童视角; ② 游戏化识字心理学; ③ AI工具在识字中的妙用;骨干教师成立“识字工作坊”,开发共享资源包。
(二)家长学校“微课程”
推送 3 分钟短视频《如何陪孩子玩汉字》《别让抄写毁了兴趣》,期末线上直播答疑。
(三)社区资源库
与河南省博物院合作录制“汉字里的河南”系列微课;联动如意湖书房设“汉字童书专架”,周末开放亲子共读。
六、初步成效
(一)识字量:期末人均识字652 个。
(二)兴趣指数:问卷“非常喜欢”比例由 53% 升至 87% 。
(三)家长满意度:线上调查“满意 + 非常满意”达 93% 。
(四)教师成果:开发微课58 节、区级公开课3 次。
七、后续展望
2025 年 9 月起推广至二年级,探索 AI 识字助教、汉字研学旅行,让“字得其乐”成为东区学子共同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