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探讨

作者

吴小蕾

西昌宁远学校

引言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词汇,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性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果,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一、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的重要性

(一)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在主动思维的驱动下,对文本展开深度对话,不再停留于表层信息的提取。课堂中常见学生围绕人物心理变化绘制思维导图,或在小组讨论中争辩闰土中年沉默的缘由,通过语词推敲、情境还原等方式重构叙事逻辑。这种沉浸式阅读促使他们捕捉隐含情感线索,辨析叙述视角的转换,进而实现从“读懂”到“读透”的跃迁,阅读理解逐步走向批判性与逻辑性并重的高阶层次。

(二)培养创新能力

当学生被赋予解读文本的主体权,常能迸发出超越程式化答案的思维火花。有学生在阅读《草船借箭》时提出“诸葛亮若失算该如何收场”,继而引发对历史叙事中英雄书写模式的反思;也有学生尝试改写结尾,构建多线结局。此类基于文本又突破文本的创造性回应,正是创新思维萌发的体现,阅读由此成为思维实验的场域。

(三)促进全面发展

在持续的自主阅读实践中,学生逐渐形成问题导向的学习范式。他们学会设定阅读目标、调适策略、监控理解进程,这种元认知能力的提升贯穿于语文学习并迁移至其他学科学习。长期观察显示,具备主动性思维习惯的学生在项目式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规划力与协作深度,思维的独立性与韧性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当前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在部分小学高段语文课堂中,教师仍固守“串讲—提问—释义”的线性教学模式,整节课以灌输式讲解占据主导,学生处于静听、记录的被动状态。课堂中常见教师逐段解析文本,学生仅需机械应答预设问题,缺乏思维延展的空间。如在讲授《少年闰土》时,教师往往聚焦字词释义与段落大意归纳,忽视引导学生对人物命运与社会背景的深层思辨。这种程式化教学流程压抑了学生质疑、联想与批判性思维的萌发,导致阅读过程沦为知识搬运,而非思维建构。

(二)缺乏阅读兴趣引导

阅读材料的选择常局限于教材篇目,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难以激发认知共鸣。一些教师未依据高段学生心理发展特征筛选拓展文本,忽视其对冒险、成长、科幻等主题的情感投射需求。课堂中鲜见基于学生个体阅读偏好的差异化引导,导致学生面对文本时产生疏离感。例如,面对《狼牙山五壮士》这类革命题材课文,若仅停留在情节复述与情感定性,而未链接当代英雄叙事的多元表达,学生便难以形成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

(三)评价方式不合理

阅读成效评估多依赖标准化测试,题型集中于词语解释、中心思想选择与段落顺序排列,侧重记忆性知识再现。学生在“正确答案”导向下趋于迎合教师预期,回避个性化解读。诸如“如果你是主人公,会如何选择?”等开放性问题在测评中占比极低,致使学生在日常阅读中规避风险性思考。评价机制的固化无形中削弱了思维的发散性与原创性,使主动性思维在功利化评价体系中逐步萎缩。

三、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性思维

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系列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提出“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大雾天气去借箭?”“他是如何准确预测天气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寻找答案。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阅读内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拓宽思维视野。如在学习《将相和》时,小组可以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物谁更值得敬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二)关注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除了教材中的课文,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如《鲁滨逊漂流记》《昆虫记》等,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阅读中主动思考。

开展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竞赛等。在读书分享会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会,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竞赛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他们更加主动地进行阅读和思考。

(三)改进评价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性思维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过程和思维能力的评价。例如,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阅读笔记的质量等。

采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四、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上述策略在培养学生主动性思维方面的有效性,我们在某小学五年级选取了两个班级进行对比实验。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另一个班级采用上述培养策略进行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阅读能力测试和思维能力评估。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培养策略的班级学生在阅读能力和主动性思维方面有了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得分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班级,在思维能力评估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表现也更为突出。

结论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主动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关注阅读兴趣、改进评价方式等措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实证研究也证明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殷梦娜 .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探讨 [C]//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 . 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七).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冷水中小学;,2023:558-565.

[2] 丁静 .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探讨 [J]. 学苑教育 ,2023,(02):34-36.

[3] 刘莉玲 . 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思维培养 [J]. 教师博览 ,2022,(3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