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科学活动中教师角色调整对儿童自主性发展的促进机制研究

作者

杨苏丹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幼儿园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角色如何从传授转向引导,通过深化双向互动、优化内部评估、构建系统机制,以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研究采用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的方式,发现角色转型与机制构建能显著提升儿童自主性。

关键词:科学活动;教师角色;自主性;机制;师生互动

一、角色转型:从传授到引导

传统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科学知识灌输给学生。然而,此种教学模式往往未能充分彰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和自主精神,制约了他们探索科学领域的热情与能力。因此,教师亟需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的角色转变,以更为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激励儿童在科学实践中主动探索、发现与创新。以一次科学活动为例,我们选择“制作火山爆发模型”作为主题。在本次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并未直接传授火山爆发的科学原理及过程,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火山爆发的相关视频与图片资料,以点燃他们对火山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继而,教师提供了诸如小苏打、醋、红墨水、沙子等基础材料,鼓励学生自主动手搭建火山爆发模拟模型。在模型制作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采取了适度放手的教育策略,仅在旁耐心观察学生的操作表现,并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协助。当孩子们成功制作出火山爆发模型,看到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的气泡和红色液体喷涌而出时,他们兴奋地欢呼起来。这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产生气泡?”“这些气泡是怎么让火山爆发的?”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学子们深入探索火山爆发的奥秘,助力他们构建科学思维体系,培育其自主探索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二、互动深化:从单向到双向

(一)引导探究,激发自主

在科学活动中,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往往抑制了儿童的自主性发展。为了打破这一局限,教师应转变为引导者,鼓励儿童主动探究。例如,在科学实验区域,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小苏打和醋混合会产生气泡?”“植物需要哪些条件才能生长?”通过这些问题,教师引导儿童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从而激发儿童的自主性和好奇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细心观察儿童的探究过程,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反馈。当儿童遇到困惑时,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材料或信息,帮助他们继续深入探究。

(二)互动讨论,促进自主

在科学活动中,互动讨论是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又一重要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儿童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发现。例如,在生态瓶制作活动中,每个小组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解释其设计理念和生态原理。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倾听儿童的观点,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质疑。

三、评估优化:从外部到内部

(一)评估方式转变:外评转内评​

在科学活动里,教师对评估方式的优化,是推动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键环节。以 “植物生长” 科学观察活动为例,教师摒弃传统直接对学生观察记录进行外部评价的模式。在活动中,教师引领孩子们亲手种植植物并记录生长过程,却未在过程中直接评判。这种转变意义重大,传统外部评价往往使儿童过度依赖他人认可,缺乏主动思考。而教师不再直接评价,为儿童创造了自由探索的空间[2]。他们得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观察植物,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和记录。

(二)引导自我反思:促成长自省​

完成观察记录后的交流分享会,是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契机。教师认真倾听孩子们关于植物生长过程、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情况等多样发言,并给予积极反馈与鼓励。更关键的是,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如 “在观察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经过此次细致的观察,您有何心得与体会?” 引导儿童深入反思。这些问题如同开启自我认知大门的钥匙,儿童在思考回答中,梳理整个观察学习历程,清晰看到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努力,发现自身知识掌握的不足与成长之处。这种自我反思能有效激发儿童的自我驱动精神,不断在反思中培养创新思维,为自主性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机制构建:从局部到系统

在科学活动中,构建一个系统性的教师角色调整机制,是有效促进儿童自主性发展的关键。这种机制的构建,需要从局部的教学环节延伸到整个活动流程,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体系。在一次关于声音的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激发他们对声音现象的好奇心。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引导孩子们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拍手、敲鼓等,来感受声音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例如探讨“为何拍手会产生声音?”等问题。“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等,以此锻造和提升他们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教师为孩子们准备了各种材料,如不同材质的瓶子、豆子、水等,让他们自由组合,探索不同材料发出的声音有何不同。当孩子们发现往瓶子里装不同数量的豆子,摇晃时发出的声音会有所不同时,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声音与物体振动的关系,鼓励他们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活动圆满结束后,教师引导学子们积极展示自身的探索成果,并交流在探索历程中遭遇的难题及应对策略。教师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同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成长和收获。

五、模式革新:从激发到强化

(一)自主激发:引好奇探索​

教师巧妙地设置情境,摒弃直接讲授,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产生好奇,进而自主开启对科学现象的探索之路。以 “物体的沉浮” 科学活动为例,教师在实验桌上放置一盆水,以及各类常见物品,如石头、木块、塑料球、金属勺等。孩子们看到这些物品,天然的好奇心被瞬间点燃。他们主动拿起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其沉浮状态。有的孩子惊讶地发现,看起来小小的金属勺会沉入水底,而较大的木块却能漂浮。随即提出疑问:“为什么重的东西不一定都沉下去?”“是不是和物品的材质有关?” 这种主动探索的欲望,正是自主性被激发的体现。

(二)自主强化:促思考拓展​

当孩子们初步探索后,教师需及时强化其自主性。在 “物体的沉浮” 后续活动中,有的孩子发现,同样材质的物品,形状改变后沉浮情况也会变化,却难以清晰解释原因。此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他们观察敏锐。接着引导他们思考:“物体形状改变时,它排开的水量是不是也变了?” 同时组织小组讨论,让孩子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在讨论中,有的孩子提出,把橡皮泥捏成小船状就能漂浮,因为它排开的水更多了。通过这样的交流,孩子们不仅巩固了对物体沉浮现象的认识,还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从物体自身属性、形状与排水量关系等方面深入探究。

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探讨科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调整,从传授到引导的角色转型,深化了师生互动的双向性,优化评估方式的内部化,并构建系统性的机制,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经深入研究,我们明确地认识到,对教师角色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于推动儿童自主性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伟.大班科学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质量与幼儿学习品质的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22.

[2]刘加云.浅谈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