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作者

侯配配

济宁市任城区喻屯第二中心小学 272000

摘要:互动式教学方法契合五年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道德情感培养需求,是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实效性的关键路径。以五年级教材内容与学情分析为基础,构建“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多元评价”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观察与效果评估验证,模式可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度、深化道德认知并促进知行转化。研究为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实践范式,助力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程育人目标达成。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互动式教学;教学实践;核心素养

引言:互动式教学理论概述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增强课程育人功能,推进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五年级的孩子由道德认知中的“他律”向“自律”转换,讲授式的课堂教育容易导致学生“低头、埋首、无语”的状态,而互动式课堂可以让学生的“身临其境、可感可触、有感而发”,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场域中内化准则、做出判断,彰显主体的意识。本文基于五年级的教材内容和五年级孩子实际情况探求互动式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对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五年级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虽逐步发展,但理解复杂道德问题仍依赖具体情境。以 “我们的公共生活” 单元为例,学生能掌握 “公共设施” 这类基础概念,却难以深入思考 “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平衡” 等抽象议题。

在道德情感层面,此阶段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思考自身责任,不过其价值观易受同伴影响,需借助互动讨论达成价值共识。如学习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单元时,学生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但要激发其 “文化传承” 的责任感,还需依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认识 。

(二)现存问题

有的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模式进行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而乏味,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道德教育情境的设置偏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制约了道德认知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三是评价机制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表现,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构建与实践

(一)互动式教学框架设计

基于情境、问题、合作、评价四环节逻辑设计教学模式,让生活场景激发道德体验,让层次递进的问题链牵引思考,让小组合作促进交流,让过程性评价助力实效,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促进知与行的统一。

(二)具体实施策略

1. 生活化情境创设

在“我们的社区生活”单元教学中,教师播放“社区垃圾分类矛盾”视频,模拟居民诉求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学生通过扮演居民、物业、志愿者等角色,在协商讨论中理解“公共参与”的内涵。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行动力,很多学生课后自发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真正做到了从看热闹到真投身。

阶梯式问题链设计

在 “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 单元教学中,教师设计递进式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剖析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出发,探究革命先辈改变命运的实践行动,进而思考新时代少年传承奋斗精神的路径。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 “革命故事手抄报”“奋斗者访谈录” 等实践任务,在历史分析、价值思考与行动探讨中,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家国情怀与历史探究能力也在过程中得到有效培育。

3. 结构化小组合作

学习的形式分组层次性强:异质分组,能力、性格、性别均匀搭配,4-6人一组;分层分工,组长主持、记录员记录、汇报员总结等。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学习活动。“制订校园文明公约”等活动。“我是我们班级的小主人”单元教学,制定制订班级文明公约,公约的内容制定从课堂常规管理、卫生值日等具体事项人手,让学生分组完成,并随着实践的推进,及时反馈,逐步完善,体验责任意识,学会管理。

4.过程性多元评价

教学评价从多个角度进行,从课堂问答、辩论中考察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评价认知;从观察学生学习日志、小组评价中把握学生的价值变化,感知情感;从主动助人、维护环境等“道德银行”积分中激励实践。创评载体,研制“互动式教学评价APP”,支持教师及时上传相关表现,生成“学生档案袋”,实现动态、全过程教学反馈。

三、实践成效与反思

(一)实践成效

教学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发言积极性显著增强,小组合作任务完成良好。学生在道德认知与行为实践上均有提升,能主动结合生活分析问题,并在校园与家庭生活中践行道德准则。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与经验总结,形成实用教学资源,提升专业能力,多项教学创新成果获得县级表彰。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教学实践还可以做,个别性格不太积极主动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不高,可以通过在交流栏中提供意见箱、开放微信平台等方式,让不同性格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学科课程资源不够丰富,道德与法治课程缺乏情景化教学资源、互动课件等,可由教研组牵头,进行校本资源包建设;家校联动方面,个别家长对互动式教学的认识不足,可以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等渠道,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对课程理念进行宣传。

结论

互动式教学契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互动设计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并通过“情境、问题、合作、评价”的多元互动,克服“知识本位”的弊端,将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相互交融,让课程育人目标从“知识传递”提升到“素养培养”。推进互动式教学实施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如开展教师工作坊、教学设计大赛等;挖掘与开发校本资源,构建资源多要素库,为创新互动式教学服务;优化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的成长型评价体系,记录学生的道德成长历程,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策略相结合,互动式教学的育人功能才能持久发挥,才能为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情感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 陈方文.新课程导学,2020(S2)

[2]融情感教育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J]. 马俊玉.智力,2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