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滨”双城格局下高职教育产城教融合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郝志刚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 300410
一、问题提出
2020 年 11 月,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提出打造“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滨城”作为“一基地三区”核心区,其“8+8+8”现代化产业体系(即 8 大 8 大现代服务业、8 大未来产业)发展急需大量高技能人才、技术研发及培训支持。 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其发展与产业、城市的需求紧密相连。但“津城” 高职院校 19 家、滨城有高职院校 4家(含高职院校分校区),有必要加强 城市、 高职教育方面的协同或融合发展,满足“津滨”双城格局下“滨城”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技术研发协同、高质量培训服务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协同理论和三螺旋理论为指导,通过系统调研“津滨”双城产业现状与规划、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高职教育资源分布、相关政策举措等,分析产、城、教三者的优势、不足与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职教育产城教融合创新发展路径,助力“津城”优质职教资源输送至“滨城”,解决其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痛点,同时为政府完善人才激励与培育政策、产教融合政策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一)双城发展与人才培养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成渝双城经济圈,如江颖等提出成渝教育创新需从“核心理念—体制机制—外延办学”三层协同推进 [1] ;刘斌等指出成渝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失衡,需通过区域合作优化布局 [2]。津滨双城研究中,现有成果多聚焦产业协同,针对职业教育与产城融合的系统性研究较少,且缺乏对双城行政从属关系、产业定位差异的针对性分析。
(二)产城教融合研究
“产城教融合”概念源于2015 年河北省职业教育政策,强调产业、城市、教育的共生关系。吴智峰等认为,城产教深度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 ;王勇等提出“开发区职教模式”,通过空间整合实现教育与产业联动 [4]。现有研究存在两点局限:一是多关注单一区域,对跨区域(如津滨双城)资源流动机制探讨不足;二是对“城”的空间功能与“产”“教”的耦合关系分析薄弱。
(三)理论基础
1.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Haken)于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核心揭示了复杂开放系统中各子系统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演化规律[5]。在协同理论指导下,将协同“理念—机制—机构—实践—完善”为产城教融合协同系统演进逻辑,形成由产业系统、高职系统和政府系统构成的产城教融合协同系统,按照演进逻辑,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1+1+1>3 的耦合效果。
2. 三螺旋理论
三螺旋理论由埃茨科瓦茨(HenryEtzkowitz)等学者提出,强调政府、产业、大学(职业院校)通过功能重叠与角色转换形成螺旋上升的创新生态系统[6]。依据该理论明确“津滨”双城产城教融合的三大主体——政府(政策制定与资源协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技术研发)、产业(需求输出与实践载体)的角色定位三者通过功能交叉形成动态耦合关系,而非单一主体主导。
三、现状与问题
(一)现状分析
1.“滨城”产业现状、规划及人才需求
(1)产业现状:“滨城”在“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成绩显著,石油化工、汽车及机械装备制造、信创、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也发展迅速。2024 年滨海新区经济总量接近全市“半壁江山”,工业总产值达1.14 万亿元,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2.1%。
(2)产业规划:滨海新区将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一基地三区”载体空间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在信创、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方面持续发力。
(3)技术创新和培训需求:“滨城”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创新生态有待完善,50% 的企业愿意与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合作;64.2% 的企业有技术培训需求,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培训需求迫切,倾向于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4)技术人才需求: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持续增长,不同产业对技术人才的技能要求各有侧重,岗位分布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且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数字化智能化技能人才、绿色环保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
2.“津城”“滨城”高职院校情况
(1)院校分布:“津城”有 19 所高职院校,分布相对集中,涵盖多个领域;“滨城”有 4 所高职院校,分布较为分散,多与当地优势产业契合。59% 的企业认为滨城职业院校较少,21% 的企业希望增加滨城职业院校数量。
(2)办学条件:“津城”高职院校校园设施相对完善,教学设备投入充足,实训基地建设较好,经费投入相对充足;“滨城”部分高职院校校园设施得到改善,但整体水平与“津城”部分院校有差距,教学设备水平参差不齐,实训基地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少,经费投入相对较少。
(3)师资情况:“津城”高职院校师资数量充足,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相当一部分教师具有行业工作经验;“滨城”高职院校师资数量相对较少,学历结构相对偏低,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少,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于“津城”,教师行业经验相对不足。
(4)专业结构:“津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齐全,工科类和服务业类专业占比大;“滨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特色结合紧密,工科类专业占比高。“津城”部分专业与产业需求脱节,“滨城”相关专业设置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45% 的“滨城”企业认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
(5)校企合作:各职业院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落实相关任务,借助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创新合作机制,丰富现代学徒制内涵,多数企业希望与学校建立合作。
3.“津滨”双城人才政策、产教融合政策和举措
(1)人才政策:“津城”和“滨城”在人才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津城”政策覆盖面广,“滨城”政策针对性强,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紧密。2023 年市全年引进人才47.7 万人,“滨城”重点产业领域引进技术人才1.5 万人。但政策间协同性不够,落实效果有待提升。
(2)产教融合政策和举措:“津城”和“滨城”都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政府搭建合作平台,企业积极参与,院校主动对接。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提高,但部分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有差距,企业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存在问题
1.“津城”“滨城”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
“津城”和“滨城”高职院校在分布、办学条件、师资情况和专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津城”高职院校数量多、办学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但部分专业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滨城”高职院校与产业结合紧密,但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有待提升,专业设置对新兴产业的适应性不足。
2.“津城”“滨城”校企合作不深入
两地校企合作多停留在浅层实习层面,80% 的合作协议仅约定学生顶岗实习事项,缺乏课程共建、师资共培等深度合作。同时,职业院校教学内容滞后,多数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仍在使用 3 年前的教材,未能纳入工业机器人最新操作标准。
3. 产教融合政策、技能人才政策不足
“津滨”双城在人才政策和产教融合政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政策协同性不够、落实效果有待提升、校企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问卷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惠政策的需求分别为:职称评定政策支持占比38.57%、给区内企业补贴工资占比38.57%、税收政策占比31.43%、金融政策占比 27.14%、户口政策占比 22.86%、土地政策占比 7.14% ;也有 12% 的企业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了解。
四、对策建议
(一)创建协同理念
1. 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津城”智力资源与“滨城”产业需求的重要纽带,通过多元功能支撑区域产业迭代。
2. 重视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 纳入发展规划,将职业教育产城教融合纳入区域发展顶层设计,作为实现系统协同的制度保障。
(二)建立协同机制
1. 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政府制定统一规划,明确各方职责和目标,建立跨部门协调机构,加大投入,设立专项基金,通过税收优惠等激励各方参与,建立评价机制并将结果与政策支持等挂钩。
2. 强化企业参与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纳入发展战略,与高职院校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参与积极性。3. 强化院校主导机制:高职院校根据产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校企合作项目。
4. 强化资源共享机制: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职院校之间、企业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三)设立协同机构
1. 建立政府统筹机构,如产城教融合促进会,负责协调各方利益,推动项目落地。
2. 建立产教融合组织,促进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产业(人才)联盟、两翼”、实训基地等的作用。
3. 推广“职业教育 + 产业园区”模式,在产业园区打造集教学实训、生产实践、技术研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空间。
4. 设立产教融合研究院,专注于研究产城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四)推进协同实践
1. 构建高职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协同创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度合作。2. 推广产业学院模式,根据“津城”和“滨城”的产业特色建立相应产业学院,实行校企共同管理、教学、评价。
3. 开展订单式培养,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协议,为企业“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
4. 推动师资互聘共享,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师资互聘机制。
5. 加强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整合实训资源,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建设成本。
6. 鼓励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模式,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活动。
(五)深化协同完善
1. 政策支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宣传和落实,简化申请流程,建立政策协调机制,定期评估和调整政策。
2. 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筹措机制,设立发展基金,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
3.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对融合成效进行全面客观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等的重要依据。
五、结论
“津滨”双城高职教育产城教融合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当前存在的资源失衡、合作浅层化、政策不足等问题,需通过 协同理念— 机制—机构— 实践— 完善”的系统路径解决。未来应强化政府统筹、企业参与和院校改革的三方联动,推动“津城”优质职教资源与“滨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最终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为双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江颖 , 吴南中 , 夏海鹰 . 协同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创新发展理论架构与推进路径 [J]. 当
代职业教育 ,2021(03):10-19.
[2] 刘斌 , 黄潇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资源现状、问题和对策 [J]. 成都师范学院学
报 ,2023,39(12):29-38.
[3] 吴智峰, 林敏晖, 陈文. 城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下的现代区域职教综合体构建[J]. 河北大学成人教
育学院学报 ,2021,23(03):76-83.
[4] 王勇, 王蒲生.“产城教”融合的开发区职教模式的机理、问题与治理[J]. 教育与职业,2021(10):38-
42.
[5] 李汉卿 . 协同治理理论探析 [J]. 理论月刊 ,2014,(01):138-142.
[6] 孙思捷 . 我国三螺旋创新理论研究综述 [J]. 科技经济市场 ,2020,(11):143-146+150.
作者简介:郝志刚(1979-),男,汉族,蓟州人,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基金项目:2021 年度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津滨’双城格局下高职教育产城教融合创新发展路径研究”(HJE210410),主持人:郝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