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自我革命品格的实践路径研究
李绪永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以孔繁森为典范,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员干部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所在。从 2014 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到 2021 年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孔繁森的名字始终与“自我革命”紧密相连,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坐标。学界对孔繁森精神的阐释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的“事迹报道”,以新闻报道、报告文学为主,重在塑造“人民公仆”的崇高形象;第二阶段是2000 年代以来的“道德阐释”,学者们从伦理学、德育学角度提炼“为民、务实、清廉”等品格要素;第三阶段是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制度转化”,研究重心转向如何将孔繁森精神纳入干部考核、党员教育等制度体系。尽管成果丰硕,但上述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叙事层面,对其“自我革命品格如何落地”的微观机制仍显薄弱,尤其缺乏对动态路径、操作方案及数字化转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
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长期承担着传播英模精神的重要使命。“00 后”大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获取方式碎片化、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他们不再满足于“感动”层面的单向灌输,而渴望通过沉浸式体验、数据化分析、项目化实践等方式,实现从“知道”到“认同”再到“践行”的跃迁。基于此,本文尝试回答三个递进性问题:第一,孔繁森自我革命品格的动态路径如何刻画?即其在援藏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触发、反思、重塑、升华的循环过程;第二,该路径能否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方案?即高校如何通过课程设计、技术赋能、实践平台搭建,使英模精神从“天边故事”变为“身边指南”;第三,如何在数字时代实现“品格—知识—能力”的迁移?即如何利用 VR、AI、区块链等技术,构建可量化、可追踪、可干预的育人新范式,最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将“自我革命”确立为无产阶级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途径,为研究提供价值坐标。
(二)中国传统修身文化以“吾日三省吾身”“苟日新,日日新”为核心,强调主体道德自觉与内省功夫,赋予自我革命以深厚文化心理支撑。
(三)现代胜任力冰山模型把品格分为表层可观察行为、中层角色认同、深层价值动机,指出革命成效取决于对“水下冰山”的撬动。
(四)结构—过程范式聚焦“静态要素—动态机制”耦合,揭示品格如何在触发、反思、重塑、升华的循环中螺旋上升。
综合四维理论,本文构建“4R”实践模型:Trigger(触发)通过情境冲突激活认知失调;Reflect(反思)借助日记、互评等工具实现深度自省;Reform(重塑)以项目化实践完成行为与角色更新;Reify(升华)经由符号叙事与制度记忆把个体德性沉淀为组织文化记忆,实现自我革命的持续再生产。
三、孔繁森自我革命品格的生成逻辑
(一)触发:国家号召与个人抉择的双向奔赴
1979 年,中央下达援藏文件,聊城地委“可缓派”。孔繁森递交请战书:“年轻干部不报名,难道让党点名?”显性层面是组织动员,隐性层面则是“人民至上”价值观与“党员角色”认同的叠加激活。
(二)反思:制度化自省的心理扫描
孔繁森留下 36 本日记、142 封家书、27 次民主生活会发言。NVivo 词频分析显示,“愧”“急”“学”位列前三。通过“公开自我批评—群体监督—认知失调”机制,他把传统“三省吾身”转化为现代治理工具。
(三)重塑:经济—民生—作风“三位一体”
1. 经济:跑遍阿里98 个乡,提出“六大优势”战略,GDP 三年增长2.3 倍
2. 民生:收养3 名孤儿,为此化名三次卖血900 毫升;4 个月的时间,跑遍拉萨市 8 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小学,将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 提高到 80% 。
3. 作风:制定《阿里地委党校三不准》,以“小制度”撬动“大生态”。
(四)升华:符号化跃迁与制度记忆
1994 年孔繁森殉职,遗物仅8.6 元现金。新华社、《人民日报》迅速将其“再
语境化”,完成从“个人德性”到“政党伦理”的符号跃迁。山东、西藏两地随后建构纪念馆、学校、道路、文艺作品、学术研究“五位一体”制度记忆网络。
四、“4R”模型的教学转化:高校思政课四阶设计
(一) 触发层用沉浸式情境叩问初心。学生戴上 VR 头显,瞬间被“运送”到海拔5000 米的狮泉河—札达一线:呼啸寒风、稀薄空气、负重前行的脚步声扑面而来,身体即刻发出缺氧警报,真实体验“身体之难”。紧接着,屏幕弹出1980 年代聊城干部的家庭档案:87 岁老母、卧病妻子、年幼三子。系统追问:“若你是他,仍毅然报名援藏吗?”角色冲突瞬间引发认知失调,为后续深度反思埋下情感伏笔。
(二)反思层借助数字技术把自省可视化。
学生手机安装“繁森日记”APP,每天 200 字图文打卡,后台 AI 即时抓取情感词频,绘出个人“党性波动曲线”,峰值低谷一目了然。随后,学习小组按民主生活会模板开展“辣味互评”,成员间直指问题、不留情面,所有发言经区块链上链存证,不可篡改,确保反思真实走心。
(三)重塑层以项目化学习打通“知—情—意—行”。
经济维度上,课程与乡村振兴局共建工作坊,学生组队为挂职县绘制“一县一策”产业图谱,用 OKR 工具设定目标、关键结果,定期复盘。民生维度,联合青少年基金会推行“成长导师”计划,每名大学生与一名困境儿童结对,实行资金托管与学期跟踪双线护航。作风维度,班级模拟制定《微公约》,把孔繁森的“三不准”升级为“五不准”,并纳入综合测评负面清单,违规即扣分,让自律成为可量化的日常习惯。
(四)升华层融入文化记忆与情感共鸣
学生的升华与共鸣,从认知冲突开始:大学通识课以角色代入破解“母老、子幼与国家需要”的两难,制造失调。学生进入VR 实验“雪域抉择”,在 -40% 缺氧环境中体验“二次进藏”,生理数据实时反馈,情感被瞬间点燃。随后,抖音“孔繁森挑战”要求学生用 Vlog 重走调研路,剪辑完成“日记—访谈—数据”三重对照,把个体表达升华为公共记忆。最终,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赴阿里牧区采集一手资料,实现从“故事旁观者”到“历史参与者”的身份跃迁。认知、情感、价值、行动四阶递进,使孔繁森精神真正内化为“00 后”可持续的行动坐标。
五、结论
孔繁森自我革命品格的深层力量,在于其把个人命运与党和人民事业深度耦合的“超我”境界。高校思政课通过“4R”模型,将宏大叙事转化为青年学生的认知图式、情感体验与行为习惯,实现了从“感动”到“行动”的跨越。
正如孔繁森所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只要我们坚持孔繁森的自我革命精神,并将这一精神发扬光大,就一定能够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培养千千万万“眼中有光、胸中有火、脚下有泥”的时代新人。
作者简介:李绪永(1974- ),男,副教授,从事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课题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4 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合作项目《孔繁森的自我革命品格研究》
批准号:24H02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