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丝绸之路贸易文物中的多元文化交融实证

作者

孙月君

金川区博物馆 甘肃省金昌市 737100

引言

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大动脉,不仅推动了商品流通,更促成了跨文明的深度交融。甘肃省河西走廊扼守丝路要冲,留存的丰富贸易文物,恰是多元文化碰撞的实物见证。这些文物承载着丝路贸易的印记与文明互鉴的密码,研究它们既能深化对历史上文化交流轨迹的认知,亦能为当代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提供宝贵的历史镜鉴。

1 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的重要地位

1.1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起源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它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更推动了文化、科技、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丝绸之路逐渐繁荣,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丝绸、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而西方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等也传入中国。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1]。

1.2 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中的关键作用

河西走廊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是丝绸之路畅通的核心枢纽。它东起乌鞘岭,西抵玉门关,南北被南山(祁连山、阿尔金山)与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环抱,绵延约 900 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

这片区域地势坦荡,祁连山融雪孕育充沛水源,为往来商队提供不可替代的交通与补给保障,成为穿越戈壁荒漠的生命线。作为中原与西域文明的交汇前沿,这里见证多元文化碰撞融合 —— 中原丝绸、瓷器与西域香料、乐舞在此流转,佛教艺术沿此东传,儒家思想向西辐射。

沿线留存的古城遗址、石窟寺群与墓葬,如武威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敦煌莫高窟等,皆是这条文明大动脉上璀璨的文化坐标,镌刻着丝路繁荣的印记,承载着东西方交流的厚重历史。

2 河西走廊丝绸之路贸易文物的类型与特征

2.1 贸易文物的主要类型

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贸易文物种类丰富,包括陶瓷器、金属器、玻璃器、纺织品等。陶瓷器方面,有来自中原地区的青瓷、白瓷等,也有具有西域特色的陶器。金属器中,不乏精美的金银器、青铜器,这些器物造型多样,工艺精湛。玻璃器多为西方传入,其造型和装饰风格与中国传统器物有所不同。纺织品则以丝绸为主,既有中国传统的丝绸制品,也有融合了西域风格的织物 [2]。

2.2 贸易文物的特征表现

这些贸易文物具有明显的多元文化特征。在造型上,一些器物融合了东西方的设计元素,如部分陶瓷器的造型借鉴了西域金银器的风格。在装饰方面,既有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图案,也有西域的几何纹、动物纹等。此外,贸易文物的材质来源也具有多元性,一些金属器的原材料可能来自西域,而陶瓷器的制作工艺则结合了中原和西域的技术。

3 贸易文物中多元文化交融的具体实证

3.1 艺术风格的交融

在绘画艺术方面,河西走廊的石窟壁画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以敦煌莫高窟为例,早期的壁画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人物造型和色彩运用都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绘画技法逐渐融入其中,线条更加流畅,色彩更加丰富。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既有西域人的高鼻深目,也有中原人的眉清目秀,体现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雕塑艺术也不例外。河西走廊的佛教造像,早期受犍陀罗艺术影响,佛像具有希腊化的特征,如波浪形的头发、挺直的鼻梁等。后来,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佛像的造型逐渐变得更加圆润、柔和,服饰也更加符合中原人的审美。例如,麦积山石窟的佛像,既有西域风格的痕迹,又展现出中原文化的细腻与温情 [3]。

3.2 宗教信仰的传播与融合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商品流通,更成为宗教传播的重要纽带,河西走廊凭借独特地理位置,成为多种宗教交汇的关键枢纽。佛教东传时首先在此扎根,敦煌莫高窟、张掖马蹄寺等石窟群构成庞大的传播网络。莫高窟现存735 个洞窟中,飞天壁画融合印度艺术的飘逸与中原绘画的细腻,反弹琵琶的伎乐天形象成为文化交融的经典符号;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依山体分层开凿,佛像造型兼具犍陀罗艺术的犍劲与中原文化的圆润。这些石窟保存的数万卷经文中,既有梵文原版,也有汉、藏译本,完整见证了佛教本土化的百年历程 [4]。

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亦沿商路传入。粟特商人墓葬棺椁上的祆教圣火坛图案,既保留波斯原型的庄严,又融入中原纹样的灵动;敦煌文书中的景教经典《大秦景教宣元本经》,采用汉文经卷样式却保留叙利亚文核心术语。宗教间相互影响深远,莫高窟壁画中祆教神祇与佛教飞天共处一壁,部分墓葬石刻同时刻有佛教莲花与景教十字架,这种多元共存体现了河西走廊文化的包容性,催生了独特的宗教艺术风格。

3.3 生活方式与技术的交流

贸易文物生动展现了生活方式的深度交融。饮食上,西域葡萄在河西走廊广泛种植,不仅成为重要水果,更催生本土葡萄酒酿造技艺,敦煌文书详细记载了" 蒲桃酒" 的酿制工序;苜蓿的引入改良了畜牧业,为马匹提供优质饲料,间接提升了骑兵战斗力。中原烹饪技艺西传,新疆唐代墓葬出土的中原风格陶蒸笼,内壁残留的麦饼痕迹显示其采用中原发酵技术。

服饰交流精彩纷呈,西域胡服以窄袖、束腰、长裤的实用设计受中原军民青睐。敦煌壁画商旅图中,中原圆领袍与西域翻领胡服并存,甚至出现胡服下摆裁成中原襦裙样式的混合装,这种改良适应了丝绸之路的骑乘需求,在唐代军队中尤为流行。

技术交流推动生产力跨越发展。西方玻璃技术与中原瓷器工艺结合,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伊斯兰玻璃器被加装传统龙纹鎏金底座,形成独特风格;中原造纸术西传时,工匠依西域干燥气候改良纸浆配方,所制纸张既保留中原纸的细腻,又具更强抗风蚀性。农业上,河西走廊将中原井渠与西域坎儿井结合,创造出" 连环井" 灌溉系统,敦煌南湖地区的遗迹显示,它使绿洲面积扩大近三倍,有力支撑了当地农业发展。

结束语

丝绸之路贸易文物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多元文化交融的珍贵实证。这些文物以其丰富的类型和独特的特征,展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区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历史过程。无论是艺术风格的交融、宗教信仰的传播,还是生活方式与技术的交流,都体现了多元文化在河西走廊这片土地上的共生共荣。

深入研究这些贸易文物,对于我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繁荣景象,也为当今的文化传承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的精神,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谢晓娟, 刘家希. 中华文化主体性:生成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OL]. 长白学刊 ,1-11[2025-07-30].

[2]王晖 , 李凯强 . 新时代中国非虚构文艺的史传意识 [J].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5,(04):87-94.

[3]普慧 . 佛教造型艺术释略 [J]. 民族艺术 ,2000,(03):173-188.

[4]钱 项 芳 . 丝 绸 之 路 上 的 文 化 交 流 与 融 合 研 究 [J]. 名 家 名作 ,2025,(20):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