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理设计研究
秦昌霞
大庆高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黑龙江大庆 6613061 6613061
引言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即下雨的时候能够吸收、贮存、渗透、净化雨水,干旱缺水的时候再把储藏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而市政道路是城市的骨架,承担着城市交通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担负着对城市景观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合理设计市政道路绿化带的雨水管理系统,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还能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此,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理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理设计原则
1. 生态优先原则
从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道的设计出发,以生态优先作为指导思想来开展工作。生态保护为先的理念要求在进行相关规划时应该更加注重顺应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尽量还原原有城市生态环境。因此,在进行绿化带植被的选择上,首选是本地物种;本地物种经过长期进化过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生存模式,能很好的应对当地的气候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并且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以保证其自身的延续性并维持好整个城市的生态平衡。
2. 因地制宜原则
不同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存在差异,因此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道设计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同的城市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处的气候特点也不尽相同,并且其土地资源情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进行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因城制宜的原则来对具体的工程进行规划设计,这样才能够保证具体设计的有效性以及合理性;在实际的具体实施中,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具体的分析,针对一些雨量较大的地方并且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适当的加大一些海绵体的建设面积能够更好的起到滞洪的作用,而对于降水较少的区域则应该着重于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方面的工作。
3. 功能与景观协调原则
市政道路绿带不仅需要起到很好的蓄排雨洪的作用,还需要达到城市景观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好其功能性要求及景观性需求,并且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布局,使这些海绵设施可以融入整个道路的景观当中。比如:可以在一些路段上布置一些生物滞留池,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景观小品;在池中种养各种各样的颜色鲜艳的水生植物,既能够起到对路面径流污染的控制作用,又可美化周围环境。
二、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理设计策略
1. 下沉式绿地设计
下沉式绿地属于海绵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政道路上的绿化带上布置下沉式绿地能够有效地将路面及人行道上的雨水进行收集并储存起来。下沉式绿地的高度一般按照当地年降水量以及土壤的渗透率来进行确定,一般来说下沉式的深度在 10~30cm ,并且在下沉式的地底铺上一定的颗粒状物质比如碎石子或者是沙粒等等,这样可以增加降水的下渗能力。在绿地底部铺设一定厚度的透水性介质,如砾石、粗砂等,以增强雨水的下渗能力。
2. 生物滞留设施应用
生物滞留设施(如: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是利用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一种雨洪控制与应用技术。目前,国内外研究较多的是将生物滞留设施布置于城市道路绿化带之中,在城镇绿地系统规划时,可以结合现状及用地条件合理安排雨水径流排放路径,并且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合理的绿色基础设施布局方式 [1]。例如,在市政道路绿化带中,生物滞留设施可以设置于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中或者中央隔离带上;以生物滞留池为例,生物滞留池的结构主要包括进水口、植物层、种植土层、砂层、砾石层以及排水层。生物滞留池的植物选择应多样化,除了耐水湿植物外,还可搭配一些耐旱植物,以适应不同季节的环境变化。
3. 植草沟设计
植草沟是利用植物覆盖并具有一定蓄渗能力的浅凹型地面,具备了收容、输导及净化径流的作用,在城市道路上的绿化带内,可以用来作雨水分流道,把路面上汇集来的雨水通过植草沟排入到下部的下沉式绿地或者生物滞留设施之中。植草沟的尺寸与形状主要取决于设计区域内的坡度以及汇水面积大小,通常情况下,植草沟的高度不能大于 60cm ,宽度视具体情况来决定;而且它的纵坡也应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数值要由当地情况而定。植草沟不仅具有良好的雨水管理功能,还能为道路增添自然景观,提升道路的生态美感。
4.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构建
建立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是有效开发利用雨水资源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城市绿地广场上,可以在绿地广场或道路两侧设雨水收集桶(箱)、蓄水池等贮存设备;也可以沿主干道布置若干个小型的雨水集流井来储存雨水,对道路两边的树木花草进行浇灌以及冲洗街道等。还可以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冲刷公厕便器,以节约自来水用量;同时可以结合喷泉设计,采用地表径流型景观用水收集回渗技术,既美化环境又节省了大量成本投入;甚至可以把收集后的雨水输送到其他需要的地方再加以利用。此外,还可将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与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根据绿化带植物的需水情况自动进行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结束语
通过遵循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功能与景观协调等原则,采用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等设计策略,构建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能够显著提高市政道路绿化带的雨水管理能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未来,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应进一步完善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绿化带雨水管理设计,为城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夏保升 . 基于海绵城市视角下市政道路景观绿化设计探究 [J]. 现代园艺 ,2021,44(0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