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王文月
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义县林场管理站
1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特点与应用价值
1.1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特点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如果不能及时找出病虫害并进行治疗,就会对林业造成伤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就是通过合理的森林抚育管理及先进的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避免对环境或者生态产生二次污染。
无公害防治技术显然是绿色化、生态化理念的体现,其强调“预防为主、科学防控”,通过合理手段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实现控制病虫害侵扰的目标,控制害虫和病菌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的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无疑更加符合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病虫害防治及森林自然生态保护的效果更加出色。
1.2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价值
1.2.1 无公害防治技术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当今社会,能源紧缺问题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绿色”理念得以迅速发展,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建设之中,旨在全力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无公害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热点话题,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1.2.2 无公害防治技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
无公害防治技术是绿色化、生态化理念的体现,强调“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旨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相比于传统的防治技术,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伤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等资源的浪费,这样的防治是高质量、可持续的。
2 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措施
2.1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管理技术,在现代林业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较高的实用价值。它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林业病虫害的蔓延,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与化学防治手段不同,物理防治方法更加注重利用自然界中的物理规律和生物行为特性来达到防治效果,从而避免了化学药剂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以杀虫灯为例,害虫具有趋光性,它们会主动飞到有光源的位置。林业管理人员利用这一特点,将特定波长的诱虫灯安装在林地内,成功地将大量害虫吸引出来。这些诱虫灯可以在夜间发挥作用,覆盖范围广,使得害虫繁殖量大大降低。杀虫灯能耗低,操作简单,不需要进行复杂的维护保养,能够在大面积的林地上应用。对于一些传统防治手段难以控制的隐蔽性害虫,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捕获植物叶片背面或树干缝隙中的害虫,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防虫网作为物理防治的重要工具,主要应用于林地边缘或幼苗区域。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物理屏障的形式将害虫阻挡在林地外。防虫网一般采用耐候性强、使用寿命长的材料,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能持续发挥防虫作用。这种防治方法特别适用于保护幼苗和管理价值较高的树种,使林地土壤健康得到保障,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频率。防虫网在阻止害虫侵入的同时,也显著减少了病虫的繁殖,降低了植株发生病害的概率。
通过模仿植物的颜色和气味,粘虫板和粘虫胶可以吸引害虫附着。可以在植被密集区或害虫经常出没的位置布设粘虫板,将害虫通过黏性物质固定起来,使其不能逃脱,最终通过自然条件或人工处理等方式将其消灭。应用粘虫胶比较灵活,可直接涂抹在树干上,形成阻止害虫顺着树干爬升、侵害树冠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这样的防治方法既减少了害虫对植物的直接伤害,又可以有效地减少害虫繁殖和蔓延。与传统化学方法相比,粘虫板、粘虫胶无毒无害,不会对植物、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适宜推广应用于有机农业、生态林业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物理防治手段的组合使用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有很大的增强作用。不同的物理防治方法可以互为补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治体系,如将防虫网设置在林地外围,将害虫阻挡在林地外,再将杀虫灯、粘虫板安装在林地内部的不同位置,形成立体防治网。这样的组合措施既有效提高了防治效益,又使得防治效果的持续时间延长,降低了病虫害暴发的概率。
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无害化防治技术的重要体现,是新时期林业病虫害防护领域的热点探讨话题之一。合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防治林业植物病虫害,同时也能够避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第一,可利用益鸟进行防护。在林区内悬挂鸟巢,吸引益鸟,以此来控制害虫的生长与繁衍,并且可以在林区内形成更加和谐的自然生态循环。比如,可通过悬挂人工鸟巢的方式招引大山雀、啄木鸟和灰喜鹊等益鸟,形成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明显降低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的密度。
第二,可利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护。一般而言,病虫害的天敌昆虫根据趋势特点可分为寄生性、捕食性两大类。比如,针对大小蠹的防治,捕食性昆虫有步行虫、郭公虫、隐翅虫等,寄生性昆虫有秦岭刻鞭茧蜂、松蠹柄腹茧蜂等,可以在林区内引入天敌昆虫来灭杀害虫,以达到“以虫灭虫”的目的。当然,也需要尽可能减少天敌昆虫对林业生态的负面影响。
第三,可采用微生物或细菌来进行防护。顾名思义,可以在林区内引入可灭杀害虫的微生物或细菌预防害虫。例如,采用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菌等进行防治,可有效控制鞘翅目害虫的生长与繁衍。生物防治具有较强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是未来无害化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3 结束语
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强调的是“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无公害防治技术显然是绿色化、生态化理念的具体体现,相比于传统的防治技术,其应用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二次污染更小。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主要在于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两方面。物理防治可采用杀虫灯、防虫网、粘虫板和粘虫胶等。生物防治包括引入益鸟、引入天敌昆虫、引入微生物或细菌,对环境没有二次污染,是未来无害化防治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月琴,高保平,韩永灵 .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J]. 新农民,2024(20):82-84.
[2] 刘 洋 . 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J]. 中国林业产业,2024(0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