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研究
轩宗民
河北省承德市外八庙管理中心 067000
一、引言
文旅融合是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结合的产物,它通过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实现文化传播与旅游经济的双赢。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文旅融合的核心资源之一,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文旅融合进程中,如何平衡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物造成破坏,同时充分发挥文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功能,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深入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文物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将文物资源融入旅游活动中,能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举办展览、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宫廷文化,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文物资源具有独特的稀缺性和吸引力,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以文物为核心开发的旅游产品,如文物古迹游、文化体验游等,能够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同时,文物旅游的发展还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旅游产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
许多文物资源分布在地方区域,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通过对这些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发展文物旅游,能够吸引外来游客,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文物旅游的发展还能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的改善,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和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与利用失衡
在文旅融合过程中,部分地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出现了过度开发、盲目利用的现象。例如,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在文物周边建设与文物风格不符的商业设施,破坏了文物的历史环境和风貌;一些文物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导致文物本体受到磨损和破坏。这种重利用、轻保护的做法,严重威胁了文物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二)开发模式单一
当前,许多地区的文物旅游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主要以观光游览为主,缺乏深度的文化体验和互动环节。游客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文物,难以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旅游体验感较差。同时,文物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和创新,难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影响了文物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专业人才匮乏
文物保护和利用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包括文物保护修复、文物研究、旅游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但目前,许多地区在文物保护和利用领域存在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地区,人才短缺现象更为突出。这导致文物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文物旅游产品的开发和运营水平较低,制约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深入推进。
(四)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和利用涉及文物、旅游、规划等多个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合作。但目前,部分地区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存在各自为政、权责不清的现象。这导致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资源难以得到有效整合,影响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策略
(一)树立“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理念
坚持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实现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在文物旅游开发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和利用方案,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濒危文物和脆弱文物,要优先进行保护修复,限制或禁止开展旅游活动;对于条件适宜的文物,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让文物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二)创新文物利用模式,丰富旅游产品
改变单一的观光游览模式,深入挖掘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发具有特色的文化体验产品。例如,结合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游客通过角色扮演、场景还原等方式,感受历史场景;开发文物文创产品,将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中,延伸文物的文化价值;举办文物主题展览、学术讲座、文化节庆等活动,增强文物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与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合作,开发跨界旅游产品,拓展文物利用的渠道和空间。
(三)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对文物保护、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引进外部优秀人才,充实文物保护和利用队伍。同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和留住人才,为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同
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的协调管理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成立专门的文旅融合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衔接,确保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符合整体发展战略。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和利用,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文物事业发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五)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保护和利用水平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例如,利用3D 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让游客通过虚拟方式近距离观赏文物,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接触和破坏;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文物景区的游客流量、环境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数量,保障文物安全。同时,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文物旅游的体验感,如开发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游览服务。
五、结论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和利用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利用,才能让文物的文化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只有通过合理利用,才能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动力,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当前,文物保护和利用存在保护与利用失衡、开发模式单一、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树立正确理念、创新利用模式、加强人才培养、完善管理机制、利用科技手段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黄国强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路径探析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5,(06):74-76.
[2] 周岚 . 文旅融合背景下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创新探究 [J]. 收藏 ,2024,(10):69-71.
[3] 赵 玉 玲 . 文 旅 融 合 背 景 下 的 文 物 保 护 和 利 用 [J]. 炎 黄 地理 ,2024,(10):112-116.